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共振 福建清流兴建“初心小镇”

  中新网福建清流6月21日电 (吴火招)青山不语,默守忠魂。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林畲镇松树林中,这座埋葬有一门三位烈士的红军衣冠冢,承载了一段悲壮的往事,被当地人守护已有大半个世纪。这座烈士墓,是林畲镇人曾富良和曾其应、谢玉珠一家三口的衣冠冢。80多年前,曾家上下共6口人,5人参加革命,为革命献出了三身四命。

驻地部队、民众守护红军墓。 吴火招 摄
驻地部队、民众守护红军墓。 吴火招 摄
革命烈士证明书。 吴火招 摄
革命烈士证明书。 吴火招 摄
曾世昌、曾丽红父女扫墓。 吴火招 摄
曾世昌、曾丽红父女扫墓。 吴火招 摄

  21日,65岁的曾家后人曾世昌又一次来到墓前,折一把茶树枝,清扫墓门前的落叶。点一把素香,和衣冠冢里的父母和祖父絮叨几句家长里短。

  铭记“一门三烈士”红色故事

  曾世昌告诉记者,奶奶官和英从小就给孩子们讲“过去的事情”。曾家是当地的贫困农民家庭,靠租种地主土地、替人做长工艰难度日。1930年1月,“古田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纵队回师赣南,由连城县进入清流县,宿营于林畲镇,其中部分红军宿营在曾家附近。

  “小时候很好奇,为什么当时我们一家六口人就有五人参加红军,包括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姑姑,因此常常缠着奶奶,听她讲以前的故事。”曾世昌说,奶奶官和英回忆中,一开始,面对这支陌生部队,曾家人也感到害怕。

  但毛主席在此召开群众大会,访贫问苦,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并且红军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特别是红军摘了曾家菜园子的菜后,马上把钱送到了曾家。这赢得了曾家的好感,曾家索性邀请红军战士到家里来住。

  1931年6月,罗瑞卿率领红四军十一师再次进抵林畲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革命斗争,并于1932年6月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受到革命理想感召,曾家一家5口人全部参加革命。在后期白色恐怖势力反扑中,曾富良送信途中被捕,惨遭活埋,其子曾其应长征途中牺牲,曾其应孕妻谢玉珠送信途中也被捕并遭剖腹牺牲。

  如今,林畲镇活化红色革命旧址,正在建设“初心小镇”。曾世昌女儿曾丽红成为当地的红色故事宣讲员,这个“举家为革命,一门三烈士”的故事在她的亲身讲述中,震撼感动了一批批听众。在曾丽红看来,红色基因正续写家乡新篇章,“最动人的部分,在于家乡正发生巨变,这也是当年红军革命的初心。”

  红色革命旧址活化建设“初心小镇”

  林畲镇林畲村村民余莲把自家的三层小洋楼改建为饭店“红小厨”,受到游客欢迎。“这几年来林畲的人越来越多,碰到旺季都接待不过来,今年打算把三楼装修一下,再开几桌。”余莲说,前段时间永安来了四五十人,游览了一整天,还约了下次还来。

  余莲的家在清流县林畲镇毛泽东旧居广场前,旁边还有红军夜校、毛泽东旧居、仙女峰、茶园、拓展训练基地等。随着当地红色资源的挖掘,“红色+乡村”的旅游路线走上快车道,当地不少村民,像余莲一样乘势牢牢端稳红色旅游带来的“金饭碗”。

  前不久,林畲镇红色新地标——苔滑驿站对外开放。这里连接着温家山至林畲十里红军古道,延伸拓展红色传承体验空间,让人重温“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的红色记忆。

  “林畲镇红色资源丰富,除了红色遗址遗迹外,现在还通过初心小镇项目的建设整合林畲红色人文、绿色生态、古色民俗等资源,带动林畲红色小镇的振兴与发展。”清流县林畲镇镇长郑晓青说,“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发挥红色优势,讲好红色故事,唱响‘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品牌的主旋律。”

  紧邻林畲村的石下村,通过发展鲜切花、苗木、茶叶、烤烟种植及冷泉养殖等产业,先后引进入驻苏福茶业、闽晖花卉、怡达兰花园、龙泉渔庄、澳洲鳕鱼现代产业园等农业观光型企业10余家,让资源变“资产”,家园变“花园”,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路。

  “家乡越来越美,红色氛围越来越浓,每年来林畲旅游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曾丽红说,坐落在家乡的革命历史纪念馆,也是自己主讲的阵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家乡展出了最美的容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