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狸猫换太子”故事原型或与南靖“名宦”有关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朝历代出过的“名宦”并不少,但以“太监”之名跻身“名宦”的却十分罕见,明朝司礼监陈祖生就是其中一位。陈祖生用其绝无仅有的人生经历,演绎了一个宦官的传奇故事。

  皇帝敕建和县志立传

  南靖县龙山镇双明村位于324国道边,村里有一个叫“凤山”的小山,一座大型的石墓穴就坐落于半山坡,古墓呈太师椅形状,加上前面的墓埕等,占地面积数十亩。墓埕前竖立两尊与真人同大小的石人像,这就是“陈祖生墓”,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墓的规制非常高。”南靖县文史学者蔡建南说,墓前有皇帝敕建的牌坊(原牌坊毁于战乱,现为重建的),墓两边建有石像翁仲,还有两座巨型龟趺石碑,其中一块是皇帝表彰陈祖生母亲的,另一块是皇帝御赐陈祖生的,主要介绍陈祖生的生平以及皇帝对他的评价。

  陈祖生何许人也?乾隆版《南靖县志》将陈祖生编入“名宦”目录,内云:“陈祖生,习贤里人。幼入内廷,英庙以其材质学问,命侍宪庙讲读于春宫。累升司礼监太监,预典机务。”

  据1996年版《南靖县志》记载,陈祖生出生于明正统年间,祖籍靖城前街,其父移居习贤里竹园总(今龙山镇双明村下涂楼)。祖生少年时入宫当太监,由于学问渊博,性情忠厚,明英宗调他到东宫伺候太子(即成化皇帝)读书,后来升任司礼监太监,参与草拟国家机要文件。

  陈祖生是一位正义感满满的宦官,甚至不惜得罪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宦官汪直。1996年版《南靖县志》记载:“成化十三年(1477年),御马监太监汪直利用皇帝委派他负责西厂特务机关之机,敲诈勒索,大兴冤狱,百姓怨声载道,百官敢怒不敢言。陈祖生激于义愤,支持尚书项忠、大学士商辂等人上奏成化皇帝,受到斥责。项忠和商辂均被撤职,陈祖生被贬任南京守备。”

  民国版《南靖县志》卷二十五“技艺”中“附中官”,在引用乾隆版《南靖县志》陈祖生的传记前,写了一段解释性评述:盖尝闻我国古称为圣贤政治,而奄寺之制灭绝人理。诗书亦公然记载而不讳何也?且其害人国亦甚矣,未闻有创议绝其源者。然明时本邑之陈祖生,据旧传所称,则若辈中之铮铮者,仍存其传。

  蔡建南解释说,太监毕竟是阉人,不是“完人”,如是不是有“特殊贡献”,县志不会对其专门立传;如果不是对皇帝有“特殊的恩情”,死后也不可能由皇帝敕建陵墓。

  冒死参与保育孝宗之事

  那么,陈祖生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恩情”,在其死后能获得如此高的礼遇,非但丧葬高规格,连其母也一并获得皇帝的褒奖?

  在陈祖生的“宦海生涯”中,最传奇的莫过于与张敏一起“保育孝宗之事”。乾隆版《南靖县志》卷六“名宦·武功”中“中官附”记载:“张敏保育孝庙时,祖生亦与其谋焉。”

  根据《明史》的说法,明成化年间,宪宗皇帝宠爱万贵妃,朝廷上万家贵戚掌权,宫中也只有万贵妃说话算数。但万贵妃不能生育,而皇帝年事已高,渴望有个太子来继承皇位。后来纪妃怀孕生下小太子,万贵妃又忌又恨,立即叫监门太监张敏抱出去溺死。张敏抱着刚出生的婴儿,没了主意。想道:皇上正愁没有子嗣,怎忍心将这婴儿溺死呢?可是要不听万贵妃的话,自己也会大祸临头。他左右为难,毫无办法。张敏是福建同安人,就哭着去找福建同乡南靖人陈祖生商量。陈祖生带着张敏悄悄地把婴儿托给西宫的一个老宫女秘密哺养。这时,万贵妃向宪宗诬说纪妃生下鬼胎,尽是血泡泡,皇帝偏听偏信,一怒之下,就将纪妃打入冷宫。陈祖生暗地里交代老宫女,每天偷偷地抱小太子到冷宫去交给纪妃哺乳,小太子就在深宫里平安地长大了。

  老皇帝宪宗一直为没子嗣的问题苦恼。成化十一年(1475年)一天清晨,宪宗皇帝叫太监张敏梳头,照镜自叹道:“我年岁这么大了,至今还无子嗣,你看应该怎么办呢?”说着说着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张敏见左右无人,就趁机说:“陛下早已有太子了。奴才有罪,隐瞒了好几年。”宪宗听到此言,又是吃惊又是欢喜。于是,张敏就将当年万贵妃的阴谋全部说出来了。

  宪宗听了,十分欢喜,立刻摆驾去接回太子。小太子已经6岁了,皇帝抱置膝上久久注视,悲喜交加地说:“真吾儿也,相貌十分酷似。”立刻上朝,向文武百官宣告:册封皇太子,赐名祐樘。百官庆贺,皇帝赐宴,颁诏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明史》里记载的这位皇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皇帝。长大后的明孝宗成就了“弘治中兴”,或许因为童年的特殊遭遇,他坚持一生只娶一个妻子,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一夫一妻的传奇皇帝。

  “皇帝糯米”至今犹存

  正因有这个“保育孝宗”之事,所以孝宗登基后,陈祖生迎来了“宦海巅峰”,深得皇帝的信任,直到死后仍得到皇帝御赐的碑文厚葬。

  感于陈祖生的保育之恩,孝宗一直对陈祖生很好。1996版《南靖县志》记载,弘治四年(1491年)六月,陈祖生母亲柯氏病逝,皇帝派福建布政司右参政魏瀚代为赐祭,诰封六品安人。陈祖生回家奔丧时,带回宫中御用的黑糯米稻种,供家乡人世代相传播种。

  由漳州市方志办编撰的《漳州名产志》记载,“皇帝糯米”是南靖县一种古老、珍稀的黑糯米稻种,民间传此本为朝廷专供皇家御膳、御酿之用,只准在官田种植,禁止流入民间。明弘治四年(1491年),南靖县人、司礼太监陈祖生在南京任守备,深得孝宗皇帝朱祐樘的信任。当陈祖生之母逝世,告假回乡奔丧,孝宗皇帝将宫中御膳用的黑糯米稻种赐赠,作为祭品。陈祖生将黑糯米稻种祭拜母亲后,就送给乡亲种植。为预防官府追查惹麻烦,引种者将黑糯米稻种混在单季稻中间,种于深山山田,并采用剪穗收获的方式,小心晒藏,世代相传。

  1984年,南靖县进行农业区划调查时,调查员在当地稻田中发现这一珍贵稻种,经种植的农民证实,该黑糯米稻种由其祖上引种,称“皇帝糯米”,代代相传,视如传家宝。此后,农业部门将其培育繁衍,备受人们关注。

  或是“狸猫换太子”原型

  蔡建南是南靖县最早研究陈祖生的学者之一。在浩瀚史志中的多年研究,让他吃惊地发现:看到陈祖生的史志记载,总是联想起宋朝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的传奇故事。

  “狸猫换太子”描述宋真宗赵恒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即被打入冷宫,而宫女寇珠与太监陈林却偷偷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宫”抚养。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宸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宸妃还朝。

  “清光绪五年(1879年),石玉昆所著的《三侠五义》用了好几个回目,大肆渲染这件事。整个故事生动曲折,有头有尾,于是有人把它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蔡建南说,这是“狸猫换太子”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宋史》并无‘狸猫换太子’的记载。在史学界,这个故事公认为演义传说。”蔡建南进一步解释说,之所以出现“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历史上宋仁宗确有认母一事。

  据《宋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由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出生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加抚养。在年幼时继了皇位,刘德妃死后,仁宗才知道真相,认了亲母。

  “仁宗认母”整个过程与包拯毫无关系。这件事发生在仁宗亲政之前,也就是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以前,而包拯还只是一介布衣。直到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哪能帮助仁宗寻找生母呢?“《狸猫换太子》故事很精彩,但毕竟是虚构的。”蔡建南笑着说。

  那么,“陈祖生保育孝宗”之事与“狸猫换太子”到底有无关联?如果没有关联,为什么许多情节却是惊人相似。

  站在陈祖生墓场的山坡上,蔡建南指着前方一片小村落对记者说:那个地方名叫“南清埕”。在“狸猫换太子”故事中,抚养赵祯的地方就叫“南清宫”,而南靖双明村村民传说太子就是在“南清埕”这一带由陈祖生的母亲偷偷抚养的。

  “历史有这么巧合吗?”蔡建南倾向认为,当时是陈祖生将小太子送到南靖老家,交由其母抚养,“宫中人多嘴杂,不适合偷养婴儿。也正因为如此,皇帝才会立碑褒扬陈祖生的母亲”。

  通过多年的研究,蔡建南对照《明史》《南靖县志》后,发现《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与“陈祖生保育孝宗”之事,无论情节、内容还是人物,都惊人地相似。相应地,《狸猫换太子》剧中的“刘妃”应为万妃,“李宸妃”应为纪妃,“寇珠”应为张敏,“宋真宗”应为明宪宗,“宋仁宗”应为明孝宗,“陈林”应为陈祖生。

皇帝敕建的巨型龟趺石碑
皇帝敕建的巨型龟趺石碑

  蔡建南分析说,随着明孝宗登基及后来陈祖生死后厚葬,这个事情在当地就已经不是秘密了,也就慢慢传开了,而且越传越演义,传了几百年,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就成为石玉昆所著的《三侠五义》的一个素材。所以,“陈祖生保育孝宗”之事或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原型。(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白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