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疫”线风采 | 王淼:前年慷慨赴江城,今又义勇战春申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农工党中山医院第二支部副主委王淼,在几次汹涌而来的疫情面前,勇敢展现了一名医卫界农工党党员的使命和担当。他说:“作为一名呼吸专业的医生,在人民生命健康受到新冠肺炎病毒威胁之际,就应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即便一去不回,也是此生荣耀。”

  慷慨赴江城,勇敢地把自己交给国家

  2020年1月27日晚7点20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到上级通知,需要紧急选派3名呼吸和危重症专业的医生作为第二批赴鄂医疗队成员于两天后出发支援武汉。作为呼吸专业医生的王淼深感责无旁贷,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援汉医疗队。出发那天,送行场面庄严肃穆,同事们眼里含着泪花,院领导讲话几度哽咽,似乎这一别可能就是永诀,尽管早有觉悟,王淼的内心仍然升起几分悲壮。

  抵达武汉第2天,厦门医疗队开始整建制接管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3-9病区。尽管此前进行了院感和穿脱防护服的培训,但对于从未经历过此类疫情的王淼来说,心中依然泛起一丝不安。赴鄂的第3天是王淼的第一次早班,早班的前一天晚上,王淼躺在床上难以入睡,心中反复回忆着穿脱防护服的细节。脱防护服过程中需要近二十次的手卫生,当时武汉天气寒冷干燥,第一次早班从隔离病房出来后,王淼的双手出现轻微皲裂,而在第一次夜班后,他的双手皲裂明显加重,但手卫生是防感染操作的重中之重,王淼只能忍受着开裂的皮肤触碰到快速手消液的疼痛坚持工作。

  刚到武汉那几天,王淼和队友们住宿的公寓还无法提供餐食,用餐都是快餐,营养不够不说,还都是冰冷的,如果错过了时间就只能靠自己准备的泡面填肚子。由于出发比较匆忙,王淼和队友携带的衣物不足,武汉当时还在下雪,公寓住宿条件又十分有限,几乎可以用“饥寒交迫”来形容了。新传染病下的工作压力、新环境下的生活压力,都令人倍感焦急,但在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下,王淼和队友们一周后便逐步适应,工作步入正轨。

  新冠病毒传染性强,病情发展迅速,且可以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当时的医学界除了对其碱基序列清楚外,其它都不甚了解。为了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在工作之余,王淼和队友们抓紧时间学习国家卫健委最新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并与同行们开展学习交流。王淼作为科室专家组成员,积极参加每天下午院内的疑难、死亡病例讨论,每晚的科室疑难、危重患者的病症讨论。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王淼坚持收治新病人时进隔离病房询问病史、病情变化时进隔离病房查看病人。王淼所在院区为国家指定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院区,病人入院时间、数量不固定,而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常常多变,于是每班需要多次进出隔离病房,这无形中增加了感染风险,每次查房和新收病人时需要在隔离病房工作数小时,个中滋味也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工作的繁重、担心被感染的忧虑、频繁的倒班,常常给王淼和队友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可每每想到身后有国家、身旁有队友,他就又有了动力。他还经常和自己说:“既然来了,就把自己交给国家、交给武汉人民。”

  付出总有回报,经过王淼和队友们51天的“战疫”,他所在的厦门二队累计收治142例患者(危重13例,重症129例),治愈出院128例,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医疗队中创下多个第一:出入院双第一、疑难病例讨论数量第一、第一个开展心理干预治疗的病区。营造卓有成效的党建文化和团队文化,被誉为“光谷院区的救治样板病区”,先后获得陈孝平院士和马丁院士的称赞。王淼本人作为医疗组长所在的医疗组,先后成功救治3例危重患者,是E3-9病区所有医疗组中收治危重患者最多的医疗组,并在全科室所有医疗组中率先实现病患的清零。

  义勇战上海,沉稳出击再创佳绩

  2022年春季,随着上海疫情不断蔓延,为响应国家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总方针,福建省再次号召省内医务人员参加上海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省级新冠救治医疗队队员,王淼再次毫不犹豫地报名出征。

  此时的王淼,已经是一位经历了2020年武汉疫情、2021年厦门疫情的战疫“老兵”,踏上此次上海之行,王淼的内心沉稳许多。4月7日抵达上海后,眼前所见的是空荡的街道、寂寞的红绿灯、忙碌的外卖小哥、封闭的小区、住家窗口好奇探头观看的居民,令王淼仿佛一下子回到了2年前的武汉。到达驻地进行短暂的休整后,王淼和队友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虽然参与过武汉和厦门的新冠疫情救治工作,但上海这次疫情又有很多不同。

  首先,奥密克戎变种的传染性较2年前的原始毒株强了10多倍。王淼所在的方舱医院位于潮湿的地下一层,工作环境是开放的,没有所谓的清洁区,他在4个小时的上班期间里要实时和1200余名舱友在一起,这无疑增大了被感染的风险。为了保证零感染,在兼顾科学防护的前提下,在个人防护上要加码加码再加码。

  其次,经历了武汉和厦门疫情,大家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更加深入,心理上不再那么恐惧,但三天两个夜班,且每次上班需提前90分钟从驻地出发,让人感觉到每天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一回到驻地就疲惫得昏睡过去,分不清上下午,忘记了今夕何夕。

  再次,方舱所收治的皆为无症状感染者,被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十余天,起居的环境、社会的舆论、家庭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让大多数舱友的情绪很不稳定,而负责解释和安慰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医护人员。

  虽然环境艰苦、工作艰难,但王淼和队友们牢记初心使命,工作热情高涨。从上海某兄弟医院接管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后,在王淼和队友们的积极有效治疗和耐心细致的心理干预下,舱友的情绪稳定了许多,很多人都说,自从福建厦门医疗队进驻以后,感觉明显不同了。一次上夜晚20点到24点的夜班时,一位大学生走到王淼面前说:“你们这么热心温暖,就像我的老师和朋友。”王淼和队友们的工作热情带动了一群热心的知识分子、大学生、农民工,他们自发开展志愿服务,组建了志愿者微信群,每天不分昼夜地帮助分发餐食、清理工作环境等,和王淼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在王淼和队友们撤离世博方舱至足迹方舱之时,很多志愿者都依依不舍,有位志愿者红着眼说:“你们走了,我也就退群了。”

  4月22日,刚刚适应了方舱工作节奏的王淼和队友被安排转战城市足迹展览馆亚定点医院。所谓亚定点医院,就是在方舱医院里面收治类似定点医院的新冠感染者。亚定点医院的患者以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为主,多无家属陪同,还有些没有手机、不会讲普通话,这就需要从治疗到起居的全方位照顾。

  王淼和队友们有的帮着与舱外患者家属取得联系,有的把自己的生活物资从驻地带过来送给患者,有的为女性舱友送去母亲节的祝福和礼物,更有心灵手巧的护士小姐姐把为舱内老人剃须、理发、剪指(趾)甲等工作都给包了。

  医疗工作上,高龄老人基础疾病多,病情变化快,需要更精心的观察,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王淼和厦门队友负责近200张床位,每组值班医生每天要都要查房,发现疑难重症患者及时提交讨论,并多次和陕西省医疗队进行联合查房,使得每位舱友都得到最好的救治。

  王淼和福建厦门援沪队友一起团结奋战,自4月7日至4月21日接管上海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H4的7个病区,累计收治患者764人,出院患者679人,年龄最大的患者83岁、最小6岁。4月22日至5月23日,转战接管上海城市足迹展览馆亚定点医院,累计收治261人,出院242人,最高年龄96岁,最小28个月,60岁以上老年患者比例为78.2%,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救治患者零死亡。

  真心诚意动人心。被王淼和队友救治的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纷纷以写信或送锦旗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称赞福建厦门的医护人员,工作不辞劳苦兢兢业业,生活上对患者关怀备至、细致入微。有位患者家属在信中这样写道:“我母亲小区进行的疫情排查中检出了阳性,必须去方舱医院隔离治疗。由于老人年事已高(87岁),耳聋眼花行动不便,并且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老年痴呆等基础疾病,又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自己不能料理日常生活,我们做子女的很是担心。没有想到在城市足迹馆方舱得到了厦门援沪医疗队员的悉心照料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作为子女,我们衷心感谢所有医护人员对我们母亲的精心护理及耐心帮助,有你们的无私奉献,上海一定很快就会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还有13名舱友在一封联名感谢信中表示,他们在方舱中体验到了亲人般的悉心照料,有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有位党龄超过50年的中共老党员来信表示:“感谢党和国家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向党和国家、向方舱医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历了武汉初发疫情的惊心动魄,参与了厦门本土疫情顽强阻击,此次又再次勇敢地出征上海,这些都成了王淼一生中最有意义和最难忘的经历之一,令王淼对与疫魔作战更加成竹在胸,随时准备迎难而上。面对人们送上的“抗疫英雄”“最美逆行者”等赞誉,王淼心中淡然平静,觉得自己只是肩负起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做了一名医生的份内之事。他表示,用抗击疫情的实际行动敬畏生命、履行职责,是他作为一名医者、一名农工党党员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