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谢宜兴:《宁德诗篇》对故乡与时代的告白

  昨日,《宁德诗篇》作品分享会在福建省文学院举办,本书作者谢宜兴与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主任、教授伍明春,《福建文学》副主编、副编审石华鹏,福建省文学院副院长曾念长,围绕新时代诗歌创作、扶贫主体书写、城乡与国家共振展开对话,透析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宁德诗篇》是著名诗人谢宜兴新近创作的一部诗集。谢宜兴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次深入宁德乡村,抒写我们生活的时代。谢宜兴在活动现场介绍道,“在2019年4月,《诗刊》头条刊发了我的组诗《宁德故事》,随后中国作家协会将《宁德故事》纳入2020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这本书是立项以后,我又多次重返宁德展开更加详实的创作。期间走访了宁德各县市区的十几个乡镇和二十几个乡村,深切感受到中国乡村的沧桑巨变。”

  《宁德诗篇》该诗集于2020年12月25日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书中内容分为“最美日出”“沿着灯亮的方向”和“根的坚守”三个篇章,既有对宁德山川之美、生态保护和人文历史、文化建设的抒写,更有对城乡变化,尤其是农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叙事,内容丰富,表现方式多样,展现了闽东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和闽东人民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

诗人谢宜兴做客福建文学院,分享诗集《宁德诗篇》的创作和感悟,这是文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系列公益文学活动之一。(东南网记者 蔡丽洁 摄)
诗人谢宜兴做客福建文学院,分享诗集《宁德诗篇》的创作和感悟,这是文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系列公益文学活动之一。(东南网记者 蔡丽洁 摄)
《宁德诗篇》
《宁德诗篇》

  这部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诗选集,谢宜兴用饱含激情的文字抒写宁德脱贫攻坚的新答卷,诗作中饱含深情的字句直抵人心,给人以激励、思考和启迪。谢宜兴阐释,“2020年‘扶贫’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热词,扶贫题材的诗歌创作是困难的,因其有别于新闻和报告文学,从诗歌的角度创作,行文应在似是而非之间,要既能让人感受到扶贫内容,又不能太具体化。”

  曾念长就诗歌创作与时代叙事的关系问题进行发问和省思。他表示,该书的第二部分,较直接地切入这个时代的主题,不仅让人看到在时代中变化的宁德,也让人从宁德看到时代的变化。谢宜兴表示,其创作时,多以小切口进入描写,从而表现大主题和深刻的道理。“《宁德诗篇》为现实题材诗歌创作创造了新的地域性标签;从文学意义上看,这部作品让宁德这个地域产生了诗的思维和审美。”石华鹏现场评价了该作品。伍明春认为,谢宜兴能够很好地将诗歌的话语与时代的主题相结合,在谢宜兴的诗歌中,不难发现其抒情性的背后,蕴含着对现实问题的折射和反思,具有悲悯情怀。

  谢宜兴创作诗歌30多年来,一直关注乡村生活里人与土地的命运变迁,诗歌是他发自肺腑的告白,正如“一路红灯笼领你进村,下党红了/像柑橘柿树,也点亮难忘的灯盏/……/在下党天低下来炊烟高了,你想/小村与大国有一样的起伏悲欢”,这首谢宜兴写给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的“情诗”《下党红了》,《宁德诗篇》中处处体现了谢宜兴对故乡的深情厚谊。“我是宁德霞浦人,对那片山水是非常熟悉,那片土地给了我深厚的滋养,如果仅靠文学上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我写的就是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这些诗歌是宁德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花朵,也是自己对生活的发现与颖悟。”谢宜兴说道。

  谢宜兴,宁德霞浦人。上世纪80年代始诗歌创作并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留在村庄的名字》《梦游》《向内的疼痛》等六种。作品入选上百种诗歌选本(教材)。曾获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一等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一等奖、《福建文学》2000-2001年度优秀作品奖、《星星》诗刊“沃野杯”全国征文一等奖、《诗刊》“我为新中国写首诗”全国征文一等奖、中国诗歌网2019-2020年度“十佳诗人”等20多项。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记者 蔡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