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官宣!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来了 打造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核心增长极 | 闽商关注

  继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之后,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复。

  7月9日,福建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在“山海联合、优势互补、相互辐射、共同腾飞”的基础上,打造全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新时代城市—区域协作的“福建方案”。

  在这份“福建方案”中,福州都市圈是怎样一个圈?福州都市圈获批对福建有什么影响?福州都市圈如何谱写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都市圈时代正在到来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入下半场,人口加速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都市圈时代正昂首阔步而来。

  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都市圈时代。文件回答了何谓城市群和都市圈:“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此后,发改委2020年、2021年两次下发文件点名支持4个城市编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2020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2020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福州已经是连续两年被点名。近日,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迎来新的进展。

  6月23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同意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发改规划〔2021〕727号)”。复函内容显示,《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已获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

  事实上,都市圈规划不是凭空而来。

  2011年10月,福建省福州市提出推进“福莆宁同城化”;2019年,福州市牵头莆田市、南平市、宁德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三市一区编制《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1年1月,福建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

  历时近十载,福州都市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福州时代”跑步入场

  目前,全国仅南京都市圈规划和福州都市圈规划获批。

  从发改委对南京都市圈和福州都市圈的批复情况看,两者的定位略有不同。

  发改委批复对南京都市圈的定位是: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对福州都市圈的定位则是: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同城化同家园,有力支撑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不难看出,南京都市圈瞄准的是“全国影响力”和助力“全国现代化”,福州都市圈的定位立足点在福建省内,更多是“支撑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虽然有所差别,但并不影响福州都市圈获批对于福建发展的重要性。

  在福建省内,福州是一个“尴尬”的省会城市。

  论政治地位和对外知名度,福州不如厦门;论经济体量,GDP和人口都也仍低于泉州,只能长期担当“老二” 角色。

  不过,福州都市圈在全国第二个获批,足以看出某些趋势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福州都市圈的唯一中心城市,福州的未来发展,相信能够借此有显著提升。

  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也与当下福建省的强省会战略不谋而合。

  此前公布的福建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鼓励福州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实现空间、人口、经济规模倍增式跨越,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发展引擎。

  事实上,在强省会和都市圈时代,福州或将真正告别被调侃的“千年老二”的时代。

  近年来,福州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崛起。回顾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福州全市GDP达100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由全国的第13位上升到第11位;人均GDP预计12.5万元,由原来第10位前进到第6位;同时福州频频迎来自贸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城市、福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利好落地。此外,福州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落户“零门槛”,不设学历、年龄、就业创业限制。

  福州都市圈规划解读

  被国家发改委两次点名支持编制规划的福州都市圈,7月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关于印发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正式对外公布。

  首先,福州都市圈是怎样一个圈?

  规划明确了这一范围,即福州都市圈由以福州市为中心、联系紧密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福州、莆田两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和建阳区、建瓯市部分地区,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目前,福州都市圈陆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总人口约13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5万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1.5%、33.5%和34.5%。

  建设福州都市圈,将为福州、福建带来什么?

  ■建设福州都市圈,有利于提升福州省会城市影响力,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促进福州与周边城市(镇)协调联动发展,推动粤闽浙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 有利于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山海联合、优势互补、相互辐射、共同腾飞”的基础上,打造全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新时代城市―区域协作的“福建方案”;

  ■ 有利于深化和引领两岸融合发展,为促进祖国统一发挥更大作用。

  福州都市圈规划,有何亮点?

  其一,规划首提福州都市圈将构建“一核三中心,两带三湾区”的空间结构,推动山海之间融合互动发展创新沿海都市圈发展新范式。

  其中“一核三中心”是以福州主城区—滨海新城、福清、平潭作为都市圈主中心,莆田、宁德、南平三市中心城区作为都市圈次级中心。充分发挥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推动都市圈政策优势共享,增强政策溢出效应,加快建设都市圈综合创新、国际门户、高新技术产业、开放服务四大功能中心,推动综合服务、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文化旅游五类重点功能在区域尺度统筹布局。壮大莆田中心城区、宁德中心城区、南平中心城区三个都市圈次级中心,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优化城市防灾减灾空间,提高人口产业聚集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两带三湾区”是进一步强化滨海滨江T型区域发展走廊,以环三都澳湾区、闽江口湾区、湄洲湾湾区三大湾区为主要载体,加快人口和资源要素聚集。构筑滨海环湾经济发展带,发挥沿海环湾优势,推动沿海港口、临港工业区、城镇的融合协作。构筑闽江综合服务发展带,沿江向海段重点布局综合服务、区域商贸、总部经济、高端科技研发等职能,向山段积极开拓绿色发展空间,培育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现代农业、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以三大湾区作为未来都市圈主要增长地区,聚焦差异化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科学推进建设港口引领的环三都澳临港经济湾区、城区引领的闽江口综合服务湾区、产业引领的湄洲湾先进制造业湾区。大力推动建设用地使用方式节约集约,加强建设用地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其二,两岸融合发展、新兴产业基地、海上福州,以及“1小时通勤圈”,是福州都市圈的几个关键词,关乎都市圈的发展质量。

  规划明确了福州都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

  福州都市圈是福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基地,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福州“国际化大都市”要求,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全面提升福州城市发展能级,推动福州新区更高水平开放开发,高标准打造滨江滨海山水城市,辐射带动都市圈城市一体化发展,打造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核心增长极。

  创新集群必然带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发展。正如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说道的,“一个国家能够持续并且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有资格成为一种先进产业或者重要产业环节的基地”。

  规划提出,把准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应用、能源使用清洁化等时代发展趋势,结合都市圈现状发展条件,聚焦数字都市圈、清洁能源基地、区域水利网络、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共建安全便利、智慧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成为“数字福建”样板区。

  福州都市圈与台湾一衣带水、渊源深厚,对台合作交流基础良好、成效显著,是海峡两岸深化合作的重要支点。平潭是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是福建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桥头堡。

  按照规划,福州都市圈实施新一轮闽台产业合作计划;推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能源石化、生物技术等优势产业对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布局;发挥在都市圈重点台资企业和福州台商投资区的平台作用,扩大两岸关键技术、龙头项目和高端人才等领域的科技协同创新,促进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精密机械、生物技术等优势产业链延伸配套。

  规划也提出未来5年发展目标:到2025年,都市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显著提升,同城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高水平互联互通格局成形,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格局,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基本建立,阻碍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在都市圈时代,福建省内厦漳泉都市圈正蓄势待发。

  公开报道显示,今年初,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在泉州召开,会上提出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共同提升发展凝聚力。

  就目前来看,厦漳泉都市圈占据人口和经济体量优势,发展强于福州都市圈。而在战略层面,获得国家支持的福州都市圈暂时领先一步。

  不过,支撑福建的高质量发展,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同样重要。未来福建将进入双都市圈齐头并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