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老手艺人手中的线面:细如银丝 拉出来的丝丝韵味


  【解说】“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这句诗,赞誉的食物就是线面。线面以“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而闻名。对于福州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福州线面,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闽侯荆溪是福州著名的线面产地。临近春节,这里到处可以看到晾晒线面的场景。一排排面架,整齐地挂着细长的线面,像银丝,又像细纱,像瀑布,又像帷幔,闪烁着晶莹动人的光芒。殊不知,细如丝的线面的背后是手艺人彻夜的辛苦劳作。1月14日清晨,记者驱车前往闽侯荆溪实地采访。

  【解说】早上6点多,闽侯县荆溪镇仁洲村的一栋民房内,52岁的许时升和老伴池春金正在忙着串面、醒面。

  【同期】福州线面手艺人 许时升

  轻轻拉一下放到里面,它才会走下去,醒面它自己往下面走,醒面醒一下好拉。

  【解说】线面的制作工艺复杂,从面粉变成一根根细面,需要花费近10小时,需经过和面、揉条、串面、牵面、拉面、日晒、挽面等环节。许时升16岁时就随着父亲开始制作线面,遵循祖辈流传的技艺,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今天,夫妻俩要做300斤线面。他们凌晨3点就起床开始工作。

  【同期】福州线面手艺人 许时升

  早上要三点就起床做了,三点起床要和面,和面和完要搓条子,条子搓完就串面了,然后拿出去拉,拉面,这个早上三点要拉到傍晚四点钟了。

  【解说】经过了数个小时的串面、醒面,中午11点,阳光正好,许时升准备开始拉面。收拾好屋外的面架,他回到屋内,将串好的面抬至户外,悬挂在木架上,用手抓住竹竿使劲地拉,随着身体的后退前进,线面变得越来越细,拉开长度可达6米,细仅0.6至0.7毫米,而这拉面的过程,也十分讲究。

  【同期】福州线面手艺人 许时升

  最大的技巧就是用力,力要用均匀,拉下来面才会均匀,不会中间断掉,力用不均匀中间会断掉。长度大概6米长,像这样子就是六米长,这个太阳大的话,(晾晒)二十分钟就够了。

  【解说】许时升告诉记者,天气、湿度、盐巴比例都是影响线面制作的重要因素,天热,要多加盐,天冷则少加,分量拿捏需要长期实践才好把握得当。这个比例,也是每一个线面制作人的小秘诀。

  【解说】由于线面细而瘦长,“瘦”与“寿”谐音,因而线面又被福州人称为“长寿面”。大年初一,一碗线面,祝福健康长寿。做寿、庆生时,一碗鸡汤,加上两个鸭蛋,称为“太平面”,象征着平安长寿。男婚女嫁,男方给女方送鸡、送线面,线面叫“喜面”。可以说,许多福州人是吃线面长大的。

  【同期】许时升夫人 池春金

  办喜事做寿了什么,老人过寿、结婚都要吃上一碗这个,它比较传统的叫长寿面。冬至到现在比较畅销。备一点正月的时候还有那些客人来了,弄一碗长寿面给客人吃。

  【解说】从父辈那接下这根接力棒后,许时升一直秉承用传统工艺制作线面,竭力保持每一条线面的品质。临近春节,订单多。采访的最后,许时升还在重复着拉面的动作。丝丝缕缕的线面饱含着老福州的记忆,散发着别样的韵味。

  记者 吴晟炜 福建福州报道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