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福建老区焕新颜 旅游+产业促农民增收

  中新网宁德6月4日电 (林榕生 吴允杰)福建宁德福安市,是闽东革命的中心。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4年,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安柏柱洋举行,选举产生了闽东苏维埃政府,先后辖有10个县、42个区、8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红色政权辐射到周边县市乃至浙南边界,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

  依托红色旅游,昔日的革命摇篮已经焕然一新。走进位于柏柱洋中心的斗面村,村内保留有“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四座旧址,以及闽东苏区纪念馆、红领巾水库等,红色教育资源丰厚。

图为福安市溪邳村“连家船民”搬迁上岸旧址。 吴允杰 摄
图为福安市溪邳村“连家船民”搬迁上岸旧址。 吴允杰 摄
图为福安市溪邳村。 吴允杰 摄
图为福安市溪邳村。 吴允杰 摄
图为福安市溪柄镇楼下村古街新貌。 林榕生 摄
图为福安市溪柄镇楼下村古街新貌。 林榕生 摄
图为曾经的福安市溪邳村“连家船民”生活的渔船。 吴允杰 摄
图为曾经的福安市溪邳村“连家船民”生活的渔船。 吴允杰 摄
图为劳作中的福安市溪邳村村民。 吴允杰 摄
图为劳作中的福安市溪邳村村民。 吴允杰 摄
图为闽东苏区纪念馆馆长林惠全介绍闽东革命史。 林榕生 摄
图为闽东苏区纪念馆馆长林惠全介绍闽东革命史。 林榕生 摄
图为闽东苏区纪念馆馆长林惠全介绍闽东革命史。 林榕生 摄
图为闽东苏区纪念馆馆长林惠全介绍闽东革命史。 林榕生 摄

  今年以来,许多人前往闽东苏区纪念馆聆听革命故事、体验红色文化。“通过讲解,让游客们知道闽东红军游击队曾经在这里艰难、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给游客们思想上的感悟和领略。”闽东苏区纪念馆馆长林惠全说,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今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

  以闽东苏区纪念馆为中心,依托革命旧址、红军街、红领巾水库等红色基地,斗面村将红色旅游、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有机结合,打造柏柱洋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促进本村及周边乡村旅游业发展。

  斗面村村支部书记柳培雄表示,“中共闽东特委”旧址2011年入选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规划,成为全国重要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当地民众通过发展农家乐、农业旅游观光园、水果采摘园等增加收入,增收致富。

  在福安老区,还有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为“连家船民”。除了海,他们曾别无所有。千百年来,他们的祖辈以船为家,捕鱼为业,“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是他们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

  溪邳村,是福安市“连家船民”聚集的纯渔业村。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末,“连家船民”开始先后零星上岸。但因为没地没钱、受教育程度低、除了捕鱼无其它专长,岸上的生活同样不好过,他们又回归“连家船民”的老日子。

  “一家人都住在小小的船上,生活很困难,特别是台风天很危险,大家都非常害怕。”溪邳村村民欧贵眉至今仍忘不了以前的苦日子,她一边熟练地用螺丝刀开着海蛎一边告诉记者,为了安全,他们只能用绳子把孩子绑在船上,垫上泡沫,防止孩子掉入海里。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宁德启动“造福工程”,拉开“连家船民”大规模搬迁上岸的序幕。随后,“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被列入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政府免费提供土地,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上岸建房还有资金补助。

  20余年来,“造福工程”造福溪邳村,在荒芜滩涂上建起了溪邳新村和6个“连家船民”安置点。到2013年,该村全部上了岸。漫步村中,湛蓝的海边伫立着一栋栋精美的三四层楼房;干净整洁的街道边,几位渔民在自家门口席地而坐,编织渔网。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啦,在陆上有了自己的房子,生活设施也比之前要好得多。”现如今,欧贵眉一家在岸上有了属于自己的温馨小家,老伴在乡镇上班,一双儿女则在上海工作,靠着剥海蛎,她一天也能赚200元左右。

  “搬得走、住得下”,还得“稳得住、富起来”。村民们临海而居,靠海吃海,不过“吃法”与以前不一样。溪邳村党支部书记江宽全说,上岸定居后,该村大力发展养殖业、扩大海上运输业、深化产品加工业、引资创办新企业、富余劳力广就业。

  渔村的发展,也吸引着年轻人回乡工作和创业。“90后”女孩刘彤2014年回村成为一名专职村干部,并和另一名大学生从事海产品加工,每年营收近10万元。刘彤说,作为农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该回到村里来,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数据显示,2020年溪邳村村民人均纯收入23175元,村财收入152万元,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江宽全表示,将结合该村养殖户多的特点,以科技引导养殖户,探索走出一条“渔旅结合”的发展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