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厦门:更高水平建设国际化城市

  护坡带上花草如茵,双向六车道气势非凡。6月17日,厦门海沧隧道宣告试通车;8天之后,厦门地铁3号线随即开通运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厦门正式迈入“四桥二隧三地铁”时代,“跨岛发展”战略再次迈出里程碑式一步。

  随着出岛通道渐次打通,城市的根脉、骨干、枝叶也向无垠的腹地、无涯的大海发散伸展,格局能级实现数量级的放大提升。天高海阔任“鹭”飞,厦门,早已不是当年一穷二白的海防小城,而是祖国东南海滨傲然崛起的大美湾城。

  厦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首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地、孕育地之一。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厦门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断奋进,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贡献厦门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贯彻高起点谋划

  跨岛发展天地宽

  海沧隧道通车和地铁三号线开通运营的喜讯传来,厦门新的进出岛通道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首节钢箱梁在上海正式滚装上船并启运抵厦。不久的将来,第三东通道也将开始动工建设。

  从上世纪50年代万人移山填海建设十里长堤,到而今上桥入隧穿行无阻,将厦门岛与大陆隔绝的盈盈一湾浅海,终于在几代人的接力奋斗中一步步被征服。

  接连不断打通的进出岛大通道,只是“跨岛发展”宏大战略的生动缩影。

建设中的厦门翔安大桥(第二东通道)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建设中的厦门翔安大桥(第二东通道)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如今的厦门,大街小巷处处皆景。图为市民在演武大桥海岸线边散步。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如今的厦门,大街小巷处处皆景。图为市民在演武大桥海岸线边散步。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5月21日,厦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岛内外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020年岛内常住人口为211.03万人,比2010年增加24.9万人,增长13.4%;岛外常住人口为305.37万人,比2010年增加138.36万人,增长82.9%。岛外人口增速约为岛内的6.2倍;集美区常住人口达103.7万人,成为岛外首个突破100万常住人口的行政区;海沧区常住人口58.25万人,比2010年增加29.38万人,增长101.75%,成为全市增速最快的行政区……

  行政建区仅十几年历史的海沧区,常住人口的飞速增长和城区面貌的华丽蜕变,充分展现了厦门践行跨岛发展战略的十足成色。

  1989年,海沧区获批成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为承接岛内传统工业转移作出巨大贡献。2003年行政建区后,海沧区在“跨岛发展”战略中承担起建设厦门新市区的历史使命。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海沧以“壮士断腕”的气魄锐意改革,着力推动功能定位转型,全力补齐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短板,实现从内到外脱胎换骨的蜕变,产业结构完成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实现接续转换,经济社会建设齐头并进,正大步迈向高素质高颜值的国际一流海湾型城区。

  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以来,厦门全市上下按照“跨岛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功能区划渐趋明晰,品质能级不断提升,为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扫清障碍、打开局面。

  推进高质量发展

  高能级产业串链成群

  2021年一季度,厦门GDP同比增长21.1%,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一,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17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排名第一或名列前茅,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高于全国、全省8.1、9.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51%,其中生物医药增幅达6.1倍,仅宝太生物一家企业就实现600多倍增长。

  厚积方能薄发。厦门“十四五”的精彩开局充分说明,通过多年来精心培育和招大引强,厦门战略新兴产业和实体经济正在龙头带动下串珠成链,集链成群,迸发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强大动能。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厦门已经培育平板显示、旅游会展、航运物流等9条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链,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82家,总量占全省近40%。

  今年迎来设立30周年的厦门火炬高新区,是厦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样本。2002年,火炬高新区成立招商服务中心,将党建工作和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 连续多年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引进培育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形成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电力电器、平板显示等多条高新技术产业链群,以占厦门不到3%的土地面积,实现43%的工业产值,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2%。

  作为全省唯一的经济特区,厦门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自身产业的能级提升和结构优化,更体现在率先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6月18日,厦门自贸数字化促进中心正式揭牌,这也是全省首个央地合作、市场化运作的数字化促进中心。去年初以来,厦门落地31个数字经济项目,总投资额88亿元,并入围全国十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3650亿元,占GDP比重57%,居民数字生活满意度位列全国第三。

  现代化经济体系渐趋成型、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不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而今的厦门,正在进一步锚定目标、对标先进、猛追猛冲,牢固树立抓经济促全局理念,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总目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承接平台为载体、以营商环境为促进、以要素便利流动为保障,全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更大进步。

  创造高品质生活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之初,就坚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普惠全体市民,民生事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常年保持高位,社会民生事业不断改善,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执政理念。

  每当落日西斜、晚风吹拂,筼筜湖周围就开始出现越来越多散步纳凉的市民。这一湖清波荡漾的碧水,是厦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例证。因为早年阻断水系、工业聚集、污水直排,筼筜湖一度蚊蝇孳生、水体黑臭。1988年3月,厦门市政府主持专题会议,确定筼筜湖治理方略。此后30多年,厦门对筼筜湖实施四期综合治理,累计清淤470万立方米,投入资金11.3亿元,终于换得一湖清波如许。

  党委政府领导下取得的筼筜湖治理成绩和经验,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而今的厦门,推窗见绿、处处皆景,市区步行15分钟半径内至少有一处公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6平方米。

  风景美,人心更美。2020年11月,厦门被中央文明办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

  海翼集团党委与深田社区开展共建,探索“近邻党建”基层治理新模式。小区中退休老人多,海翼集团党员志愿队队员定期到社区服务,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解决搬重物等生活难题。久而久之,党群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社区也更加文明、和谐、有爱。

  把党支部建到小区,为居民精准提供服务,党员与人民群众手牵手、心连心——而今,这样的“近邻党建”新模式正在向全市推广复制,并上升成为厦门市委高度重视的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举措。

  当前,厦门市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全市组织700多支4000余人的理论宣讲轻骑兵深入基层开展巡回宣讲,征集推送的151个党史宣讲课程已被“点单”2000余次,直接受众11万余人次,转播、点播受众40余万人次。

  九万里风鹏正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厦门经济特区将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冲出一片新天地,为全国全省创造经验、提供样板、树立标杆,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林丽明 周思明 盖宣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