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被总书记称为民营企业家先贤和楷模的张謇,闽商需要向他学习什么? | 闽商观察

  11月12日,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

  始建于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是张謇创办的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这里,呈现了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大生纱厂股票
大生纱厂股票

  习近平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实业救国:一个人,一座城

  张謇是谁?

  张謇,出生于1853年7月1日,去世于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南通海门市长乐镇。

  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眼见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深知“落后就要挨打”,他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抵制外国资本的侵入。

  于是在1895年,张謇放弃功名仕途,回到家乡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厂、肥皂厂、冶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产业,不仅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

  “实业救国”,是张謇一生中最重要的标签,也是最大的成就。

  张謇在南通地区所做的实业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了码头、发电厂、公路,形成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他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之于南通,可谓是“一个人,一座城”的贡献,造福了南通与南通人。

  发展教育:“父教育而母实业”

  张謇虽弃官从商,但仍向儒,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认为“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张謇运用积累的资金着手创办新式学校,通过教育来为国育才。

  1903年,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学教师。同一时期,他还创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并在本地创办了一批中学与小学,在全国开了风气之先。

  1912年,张謇创办南通大学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成为中国民办高等医学教育本土化的发端。同年4月,他创办“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后改称“南通纺织学校”,次年定名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是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纺织专科院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

  1916年,张謇还创办了由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所盲哑学校。

  2004年,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确立“祈通中西、力求精进”为校训。百年来,张謇的教育理念薪火传承。

  张謇为南通教育总计投资257万两白银,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仅在南通地区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数个“第一”。

  此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具有百年历史的近20所高等院校,也都有张謇的贡献。

  有人总结说,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

  实际上,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就拿闽籍侨领陈嘉庚来说,出生于厦门的他也为厦门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财富。在兴业报国上,陈嘉庚也时刻关注祖国与家乡的发展,例如,陈嘉庚于1912年携眷回国,与人在厦门合办大同罐头厂。1937年4月,他致新加坡南侨殷实商家函,倡建闽南十年计划发动其他华侨回国投资,涉及矿产、农林、工业、海利、人才诸方面。1957年,他还在家乡筹建海潮发电站。

  陈嘉庚给厦门带来的最大财富,也体现在教育上,有“毁家兴学,千古一人”之评。1921年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并独立维持了16年。1958年,陈嘉庚在病中口授遗嘱,将他当时的余款、利息及今后捐款的各项收入,都充作集美学校的教育基金。有人估算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但却不曾为子孙留下一分一厘财产。

  不论是张謇,还是陈嘉庚,都是将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爱国爱乡:从事社会公益事业

  “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时,惟赖慈善。”张謇这么认为。

  1905年,张謇建造了南通博物苑,他希望通过博物馆对中华文物进行有效保护。

  1913年,张謇以他60岁寿辰时所得亲友贺礼馈赠,建造了南通第一所养老院,收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1922年,用其七十寿辰所得贺礼,再建一所养老院。

  张謇在南通留下的慈善事迹不胜枚举:他主持建立医院、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栖流所、济良所、贫民工场、聋哑学校、游民工厂等慈善公益机构。建立的医院,对赤贫者免受药金;育婴堂,收留弃婴,7岁后送入幼稚园,然后再送进学校培养;开办贫民工厂,教授贫民子弟一技之长谋生活;设立的栖流所,专收在社会上流浪的乞丐,传授其谋生技能……

  1926年,张骞去世时给南通留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不仅拥有50多家企业、2400多万两白银,而且还有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

  张謇穷尽一生,将南通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小县城,变成了令世人瞩目的近代化新兴城市。日本人内山完造将南通形容为“理想的文化城市”,《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评语赞南通是“人间的天堂”。

  张謇通过企业盈利来实现其家国情怀,这一担当也让诸多企业家见贤思齐。福建企业家、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表示,张謇先生虽然已成为历史,但是他体现的“义利兼济”一直流传,企业家应该在赚钱的同时,应该兼顾到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问题。

  说到“义利兼济”的精神,闽商就是一个很好践行慈善公益的群体。比如达利食品集团董事长许世辉,曾于2017年捐资10亿元,用于家乡惠安的教育事业;比如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常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出钱出力,2016年10月启动宝龙公益基金会已注资2亿元主要用于社会扶贫及传统文化扶贫工作,如今公益慈善事业已然是宝龙集团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等等。

  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事业有所发展的时候,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慈善事业添上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