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杨雪莉:我是承上启下的一代

  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31日电 (彭莉芳)让杨雪莉用一个词形容对南音的心,她的回答是“敬畏”与“感恩”。

  中国四大古乐之一的南音,流传千年,是珍贵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凭取材自爱情故事《陈三五娘》的南音套曲《绣成孤鸾》,杨雪莉摘得牡丹表演奖——中国曲艺界的最高奖,这是厦门曲艺界第一朵“牡丹”。那年她40岁。

  古话说,四十不惑。但于那时的杨雪莉而言,“困惑当然是有的”。从初入艺校门的小女孩,到摘取“牡丹奖”的名家,杨雪莉为南音深深吸引,又为它的生存而担忧。3年后,杨雪莉带领的南音团队登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大放异彩。

  这背后鲜为人所知的部分,是杨雪莉细水长流地践行着对南音的责任与担当。“我们‘7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肩负着继承与弘扬的重任。” 已从事南音艺术近30年的杨雪莉有感而发。

  南音情缘

  若不是及时拿到了那封录取通知书,杨雪莉现在可能是一名幼师。

  她成长在福建沿海小城石狮的一个医生世家,因爷爷对南音情有独钟,杨雪莉也从小耳濡目染。小时候,家乡的社戏很热闹,她常坐在台下看得如痴如醉,跟着大人咿咿呀呀地唱。

  1989年,杨雪莉偶然得知福建省艺校厦门分校要到学校招生,便兴奋地前去报考,却被告知该校招生已结束。她得知招生的下一站地点,赶上了最后一个考试名额。

  怎料,当时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家中的老房子里,杨雪莉又险些错失,幸好开学前三四天父亲去打扫房子时看到了通知书。她就这样有惊无险地考进福建省艺校厦门分校南音班。

  三年在校期间,杨雪莉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深入学习,培植下南音情缘。1992年毕业后,杨雪莉进入厦门市南乐团,成为一名专业的南音演唱员。

  那段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兴盛起来的流行音乐,给传统戏曲带来巨大冲击。与走红的流行音乐相比,南音的发展又是另一番景象。

  当时,南乐团在中华电影院后面的南田巷的一栋老房子里,舞台简陋。杨雪莉眼见观众日渐萎缩,所剩无几,“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

  雪上加霜的是,乐团还要应对市场化改革所经历的动荡。杨雪莉说,那时确实人心惶惶,不少团员下海经商,只有一部分留下来继续坚守这块阵地。

  “很多人说做传统音乐太落后了。因为不被接受,不被理解,我们都有些自卑。”杨雪莉也动摇过,但她舍不下生命中最重要的南音事业。“就这样走下去吧。”现在有时想想,她庆幸自己最终排除了杂念。

  古乐唱“新”声

  在杨雪莉看来,南音的美就在于它的纯、静。南音更具室内乐特点,适合在安静的环境中演出,属于比较小众的艺术,需要一批具有较高欣赏水平的观众支撑。可观众群萎缩,年龄层偏高的现实,让2000年以后的南音仍鲜有知音,“南音的普及推广至关重要”。

  没有基本的观众群体,南音就很难生存。老一辈人演出南音是标准的“四菜一汤”——唱者站中央,乐器在四周,加上少许的表演动作。杨雪莉坚持“两条腿走路”,挖掘传统和大胆创新同步进行,给南音加入更丰富的表现元素,让舞台上的演绎生动起来。平常她还会留意西方的歌舞剧演出,找寻可以为南音所用的结合点。

  “创新只是一种手段,没有传统的继承,创新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灵魂和生命力的。”她认为,南音文化在传承的路上,既要保留纯正又婉转的唱腔风格,也不能脱离南音音乐的本体。近年来,南乐团创作的《相聚在宝岛》《传承》《情归何处》《金石吟》《鼓浪曲》《乡愁》等精品剧,受到业界较高的评价。

  《绣成孤鸾》取材于爱情故事《陈三五娘》和南音传统指套,描述的是五娘借绣花暗喻思君、矛盾、抗争等心理活动,并最终挣脱桎梏,勇敢追求婚姻自由。这也是杨雪莉2014年参加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时所选的唱段。

  杨雪莉在比赛中保留最纯正、最传统的唱腔,又融合清唱、弹唱及表演,酣畅淋漓地展示出个人综合素质与南音的清雅之美,最终在与国内众多大曲种的竞演中脱颖而出,获得“牡丹表演奖”。

  如果让杨雪莉细数人生前四十年的最难忘的大事,加入南音班与摘下厦门曲艺界第一朵“牡丹”,定有一席之地。

  从懵懂入行到广受认可,杨雪莉认为这是一个蜕变和进步的过程。对于当时已是厦门市南乐团团长的杨雪莉来说,更深的感触在于,艺术上的精进,赋予了她责任与担当。

  “我是承前启后的一代”

  厦门市南乐团是有着60余年历史的老牌南音团队。成为南乐团负责人之后,杨雪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继续坚持专业上的提升,杨雪莉也在艺术管理、行政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让出机会,帮助团员们共同进步。

  杨雪莉骄傲地说,整个南乐团部门负责人,甚至大部分演职人员都是身兼多职,“团队战斗力都很强”。

  2017年,历经3个月的封闭式训练,杨雪莉带领的团队登上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的舞台表演南音,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当时导演组到我团审查节目和挑选演员时,基本就确定启用我们的团队。这得益于我团的节目质量和人才梯队储备情况不错。”杨雪莉说,当机会降临时,只有准备好的人才能真正把握住。

  结合自身经历,杨雪莉很早就着手从少年儿童中培养南音苗子。虽然南音登上了大舞台,曲艺界普遍认为“南音的春天来了”,但杨雪莉深知,培养南音后备人才,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近年来,杨雪莉带领南乐团和厦门艺校合作成立南音班,培养综合型的南音人才。除了南音专业,还特别加入表演、古典舞、戏剧身段、音乐素养等综合培养科目,并专门成立以南音传承人、优秀演(奏)员为核心的教学组进驻学校进行教授,并为南乐团的孩子们提供舞台实践及各类深造机会。

  “‘90后’是朝气蓬勃、未来可期的一代;‘80后’是艺术趋向成熟的一代。”杨雪莉说,每一代戏曲人都要在尊重传统、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代人的作为。至于自己,她自谦:“我们‘7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肩负着继承与弘扬的重任。”

  杨雪莉平日的生活很简单——在单位和家之间两点一线奔走,有时会收养和救助一些流浪猫。

  除了陪伴家人,杨雪莉绕最大的心愿是把南音带起来,力争成为厦门乃至全国的一张名片。她还希望未来能有一间属于南音的工作室,“如果身体和精力允许,我可以继续传承南音艺术,发挥余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