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聚焦地市两会亮点

  传承“3820”战略工程精髓,重点建设六个现代城,打响五大国际品牌,实施九大专项行动……

  乘着“十四五”开局之年的东风,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本月上旬在福州举行。更高起点再出发,福州怎么干?回答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吹响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集结号。

建设中的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 王毅 摄
建设中的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 王毅 摄
上汽宁德基地汽车仪表盘装配作业车间 范陈春 张文奎 摄
上汽宁德基地汽车仪表盘装配作业车间 范陈春 张文奎 摄
福州滨海新城新貌 叶义斌 摄
福州滨海新城新貌 叶义斌 摄
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 张永定 摄
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 张永定 摄

  一部《纲要》,擘画有福之州“十四五”

  回望2020年以及“十三五”“成绩单”,福州收获满满:

  地区生产总值、公共预算总收入再上台阶;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1万亿元,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数字经济规模预计突破45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2850亿元……

  审时度势,着眼未来,福州市明晰思路:经济总量做大,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争先进位;省会能级实现新提升,省会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生态文明、民生保障等方面都要实现跃升。

  1月5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纲要》提出,今后五年,福州市将重点建设福州滨海新城、福州大学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江阴港城、罗源湾港城)、福州(长乐)国际航空城、现代物流城等六个现代城,打响海上福州、数字福州、新型材料、海港空港、闽都文化等五大国际品牌,实施党建引领、科教兴城、龙头扶引等九大专项行动,推动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在此次福州市两会上,“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成为热议关键词。福州市人代会还增加了一项重要议程——审议《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动员全市人民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决议(草案)》并予以通过。

  目标明确,干劲更足。乌龙江以西,福州大学城提升建设正酣。福州最大人工湖——旗山湖正抓紧施工,将于今年6月主体完工;大学城地标——“水滴”形状的文化艺术中心已竣工验收。按照规划,福州大学城将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进行提升,到2023年跻身全国一流大学城行列。

  产业支撑,打造大龙头大集群大产业

  一个区域跨越发展,产业是最重要支撑。

  回望“十三五”,福州市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1万亿元大关,纺织化纤、轻工食品等五大千亿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正是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福州发展“节节高”。

  奋进“十四五”,福州市依然扭住产业“牛鼻子”不放松,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

  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完善产业体系,全力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5%,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50%,海洋生产总值达4250亿元。继续实施“双百双千”增产增效、“百项千亿”技改、龙头扶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跑等专项行动;盯紧16条产业链,动建祥鑫特种合金铝、科麟环保等强链补链项目……

  发展产业,园区是重要的承载平台,也是集聚产业、培育集群的抓手。

  去年下半年以来,福州先后出台《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十位一体”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举措,对全市17个重点园区分类指导推进,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同时投资680亿元,推进169个标准化建设补短板项目。

  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将助力福州顺利实现如下蓝图:到2025年,培育形成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园区6家,超五百亿元园区5家。

  铸链条、建集群,关键要抓住“龙头”,福州市出台一系列惠企利好政策,极大提振了企业家信心。去年底,我省纺织业龙头企业恒申控股集团代表15家全球重要合作伙伴,与长乐区、连江县签订了10个重点产业项目组团投资协议,总投资达160亿元。

  “这些大项目落地投产后,不仅助推我们恒申集团实现从单个产业链到产业生态圈建设的转变,还将有力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助力福州产业转型升级。”福州市人大代表、恒申控股集团董事长陈建龙说。

  “十三五”期间,福州市人大代表、福建联迪商用设备有限公司合规总监沈家洪见证了福州软件园建成千亿园区的过程。“市里提出打造大龙头、大集群、大产业,我们听了也深受鼓舞。我结合福州软件园‘中国数谷’的定位,也提了完善产业规划、加快吸引人才等方面的建议,期望通过园区标准化建设,让千亿产业集群加速腾飞。”

  厦门:打造“五中心一基地”

  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奋力推进“五中心一基地”建设,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显著增强,“高素质”更具实力、“高颜值”更富魅力、“现代化”更增活力、“国际化”更有张力,努力建成国家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18日,厦门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在会议审查的《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中,厦门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我们希望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打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区。”在厦门市人大代表、副市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志红看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站在这样的新起点上,《纲要》也提出了特区建设的新目标。

  如何实现目标?未来五年,厦门将以“五中心一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厦门整个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两高两化”的国家中心城市。具体来说,包括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旅游会展中心、区域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厦门将聚焦航运、贸易、旅游会展、金融、创新等资源要素,提升城市能级。

  “厦门提出到2035年,建成自由港特征经济特区和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基地’是支撑这个宏伟目标的核心内容。”厦门市人大代表、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方说,以“五中心一基地”建设为切入点,突破城市自身空间限制,将为厦门在区域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

  “‘五中心一基地’的提出,契合中央对厦门的要求,符合厦门经济发展阶段、特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厦门经济辐射力、带动力。”在厦门市人大代表、厦门自贸片区党工委书记、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熊衍良的畅想中,以国际贸易中心为例,未来国内的产品通过厦门的企业或口岸出口到全球,全球的产品也通过厦门口岸输送到全国各地。通过将供应链辐射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推动厦门成为真正的“中心”。

  市民生活更加便捷

  围绕“五中心一基地”的建设,未来五年甚至十五年的城市发展规划不仅是“高大上”的蓝图,更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接地气”的生活场景。

  “到2025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400万标箱,邮轮旅客年吞吐量达60万人次,机场国际通航航线达42条以上,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达3200万人次;外贸进出口额达8000亿元人民币;举办国际性会议达110场……”厦门市发改委副主任、二级巡视员傅如荣认为,这些数据意味着,未来厦门市民的生活将更加丰富便捷——旅游出行通达全球主要城市,消费购物能买到全世界的产品,在家门口随时参加国际性展会活动等。

  厦门市人大代表、翔安区新店镇第二中心幼儿园园长林琳说,厦门将深入实施“跨岛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加快推进新机场、地铁、城际轨道、城乡基础设施等一批项目建设,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50平方公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翔安人,《纲要》规划的蓝图也令她心潮澎湃。

  持续放大金砖效应

  未来五年,厦门将打造一个国际化平台,面对全世界的机遇。去年12月,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在厦启动,这一“基地”从倡议走向落地。

  根据《纲要》,厦门将按照“部市共建、项目引领、机制联动、跨境发展”的模式,积极开展政策协调、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领域合作,加快形成“1个核心区+N个联动区”布局,努力成为金砖和“金砖+”国家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厦门市人大代表、林德叉车公司党委书记谢家华表示,厦门在政策、产业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通过提升金砖机制的“含金量”,持续放大金砖效应,形成与金砖国家全方位开放合作相适应的发展态势。

  “厦门应率先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中以‘吸引急需人才’为突破口,出台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推动创新基地建设。”厦门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常委王东红建议。

  泉州:发力“新经济”

  伴随泉州两会的举行,一组数据的出炉令泉州人民兴奋自豪。18日,泉州市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称:经初步核算,2020年泉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58.66亿元,增长2.9%。

  “十三五”时期,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个千亿台阶,突破万亿元,全国城市排名上升到2019年的第18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总产值跃上2万亿元台阶;“一湾两翼”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古城改造提升成效明显,新城环湾向湾步伐加快;蝉联“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海丝先行区建设走深走实,“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安全通水……

  “十四五”已经到来,泉州布大局、谋新篇,在传统产业转型基础上,发力新经济、新基建,构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产业高地。

  持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泉州坚持传统产业与现代新型产业并举的一年。这一年,泉州梳理2237家重点传统制造业企业,兑现惠企资金48.2亿元,减税降幅91.1亿元,支持龙头企业与本地中小微企业产能对接810亿元。

  展望未来五年,泉州经济要取得高位突破,则必须发力新经济,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泉州快速发展,为泉州产业经济提供更多的新增量和新的增长极。

  新经济方面,2020年,泉州开展了13个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建设比拼,全市签约项目432个,总投资2281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41家。泉州市共新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65个,计划总投资343亿元,项目已开工44个。其中,投资额超过20亿元的项目有4个。

  新的一年,泉州将持续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包括滚动推进时空产业、传感智造、新型显示等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建设。同时,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加快三安、渠梁、慧芯激光、中石光芯等项目建设,延伸布局产业链条。

  展望“十四五”,泉州将持续致力于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布局抢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空间,为泉州经济注入新活力和新动力。

  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泉州将以产业经济尤其是新经济为依托,主动融入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和先行区,并不断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泉州将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订机遇期,争取增设自贸区泉州片区,探索在纺织服装、石材、矿产、粮食、半导体等大宗商品交易与制造业保税研发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开放型经济“借梯登高”、加速发展。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有赖于一流的营商环境。”泉州市人大代表、泉州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师圣表示。

  去年以来,围绕“机制要活”,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创新前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泉州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一窗通办”,整合“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事项54件。

  此外,泉州市建成投用行政审批服务“中介超市”,推行“红黑榜”考评管理,组建国有大数据运营服务公司,启动政务数据汇聚与共享应用平台(二期)建设。在百座经济活跃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中,泉州升至第15位。

  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龙头带动作用或技术领先的重大项目,泉州市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对特别重要的行业领军人才,泉州纳入市人才“港湾计划”一事一议研究,推动人才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倾斜。同时,设立国家级培训中心,重点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始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泉州市发改委主任陈文堃表示,今年泉州将以营商环境优化为契机,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行攻关任务“揭榜挂帅”,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从2021年开始,泉州还将启动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全面推广“一件事集成套餐”及“全城通办”服务模式,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全覆盖。

  宁德擘画“五个城”

  18日,宁德市举行福鼎锂电项目动员大会。该项目全部投产后产值将超千亿元,对宁德加快打造世界锂电之都、深化山海联动、迈向万亿工业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福鼎锂电项目落地建设,创造了又一个‘宁德速度’,为福鼎乃至宁德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说。

  这是宁德以产业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2020年,宁德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130%。

  主导产业支撑有力,经济发展动力澎湃。记者从刚刚闭幕的宁德市“两会”上获悉,2020年,宁德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产总值2619亿元,同比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33.5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7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3%、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0元,同比增长7%。这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喜人的数据体现在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上,更体现在群众的笑脸上。依托“下乡的味道”区域公共品牌,寿宁脐橙熟了,当地果农乐了,元旦过后近百吨脐橙搭上电商快车,快速销往各地。“我家有脐橙200多担,电商企业以每公斤3.6元的价格收购,不愁卖了。”芹洋乡溪源村果农王明琴满脸幸福。

  夯实基础再前进。上月29日,正威国际集团福安一期10万吨精密铜线项目顺利投产、三期铜箔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宁德四大主导产业之间协作通道进一步畅通;1月18日,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福鼎沙埕湾跨海公路通道工程正式通车,有效缓解沈海高速闽浙段通行压力……

  更高起点再出发。宁德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擘画了“十四五”发展蓝图,提出打造全球知名的产业之城、开放便捷的枢纽之城、环湾一体的新兴之城、协同联动的山海之城、生态宜居的幸福之城等“五个城”发展定位。

  “‘五个城’彼此之间相辅相成、有机联动,产业之城是战略支撑,枢纽之城是战略基石,新兴之城是战略重心,山海之城是战略要求,幸福之城是战略目标,涵盖全市、贯通山海,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郭锡文说。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宁德市将进入产业发展跃升期、跨越发展窗口期,同时面临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补齐发展短板等挑战。

  如何乘势而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宁德市长梁伟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宁德将深入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加快“五个城”建设,着力畅通“双循环”,发力大湾区建设,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记者 单志强 范陈春 何金 李向娟 廖丽萍 杨珊珊 林泽贵 段金柱 吴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