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实现百合花种球国产化繁育

  南平市延平区富有“中国百合之乡”之称,是全国三大百合鲜切花产区之一,国内百合花种球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于进口,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制约了百合产业的发展。就在近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的一场百合种球国产化繁育示范与交流现场会让当地农户感到欣喜不已,由福建省农科院繁育、当地种植户试种的国产化百合花种球迎来大好收成。

  从忐忑试种到信心满满大面积种植

  听闻这次开放交流展示的百合花是由福建本土繁育种植栽培的,当天数十位种植大户,以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都悉数来到了田间地头的验收现场,亲眼目睹、感受首批国产百合花的芬芳。交流会现场,科研人员张洁和杨成龙向各大花农展示自主繁育种球的成果,并且对现切下的百合花进行测算花苞数、株高、花苞长度等指标测算,经评估,各项数据都达到流通A级品标准。

华东球根花卉研发中心基地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华东球根花卉研发中心基地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延平区政府相关领导实地调研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延平区政府相关领导实地调研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种球繁育阶段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种球繁育阶段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种植户们现场交流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种植户们现场交流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农科院科研人员进行现场测算数据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农科院科研人员进行现场测算数据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前来参观的种植户们也用自己几十年的种植经验对成品花进行比较,全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个花胞没有畸形,品相很好,不像进口来的种球有的会产生畸形,可以说品相比国外的还好。”南平市延平区花卉协会会长叶盛立对国产种球赞不绝口。他说,自己种植百合花也有二十多年,作为生产经营者开始他们也对国产百合花种球也不敢妄自评价,而当天看到了现场,对百合花产业的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不仅仅我对国产百合花种球技术有了信心,今天到场的所有种植户都有信心。”

  兴一春百合园艺公司种植农户卢柳余是当地的百合花种植大户,他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他喜出望外的告诉记者:“今年种百合比养猪还好,目前我这边是种了将近两百亩的百合,按照核算,一亩地会有3万左右的利润,那今年的利润就会有几百万左右,去年因为疫情百合花亏的太多了,今年由于国外种球成本提高加之市场供应量少,百合需求就增加了。我们前几天刚切走一批成熟的花在市场上售卖,售卖价格大概每扎60元到120元不等。现在所有花都卖光了!”他介绍,今年试种了国产百合花有3万株,复壮的国产百合花种球有20万粒。

  “以往种球都要靠从国外进口,价格贵、还不一定拿到货,最为担心的是遇到一些品质不好的球,还无法与供销商沟通,种花有时候还真的要靠运气,而现在国产化的种球价格优惠了不少,花的品质又相当的好,我们以后何必舍近求远购买国外种球呢,肯定都选择国产球!”卢柳余说。

  从“卡脖子”到“种球自由”

  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园艺研究室主任、百合产业科技服务团队专家林智敏博士介绍,生产一粒百合商品球,需要近三年时间。前面两年是育球、第三年才会开花。当前研究出的百合商品籽球的培育核心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研发攻关,打破百合种球的技术壁垒和进口依赖,实现了百合的“种球自由”。

  生物所园艺室科研人员张洁解释道:“未研发出国产化百合种球之前,我们国内的百合花种球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有一段时间国外有供应给我们百合籽球,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进口籽球成功复壮出商品球,大大降低了种球进口成本。”但好景不长,荷兰等国很快便设立了贸易壁垒,停止向中国出口百合籽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百合产业科技服务团队在成功研究出百合籽球的培育核心技术基础上,集成发展“小鳞茎—籽球—商品球”三级繁育体系,熟化百合籽球繁育工艺技术,并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厂化设施设备。

  从“种球自由”到产研合作发展

  2019年,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延平区属国企福建成功山水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产化百合种球繁育生产基地,并落户延平区大横镇大横科技园区,建成全国首家百合籽球繁育工厂。同时构建具有区域特色、规模化的百合种球复壮基地,全面推广国产化优质种球,为百合种球工厂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形成相应的规模生产能力,直接使得种球的成本降低了50%,百合的每亩效益提高1万元以上。

  2020年,延平球根花卉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以“华东球根研发及育种现代农业项目”入围延平市政府专项债,总投资3.3925亿元,年产规模目标3000万粒百合籽球。该项目总规划占地1285亩,核心区农业设施规划用地约300亩,引展用地150亩,其余为生态绿地,位于南平市大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辐射区示范规划用地250亩。

  从产研合作发展到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2019年,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延平区政府共同创办“华东球根花卉研发中心”,研究团队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对百合品种进行适应性改良,改变延平区种植结构单一的局面,使得30余家企业、合作社实现百合种植结构优化。通过生产技术的系统性指导,在南平推广种植逾8000亩、年产值超过4亿元,名列全国前三。在做强鲜切花产业的同时,研究团队还引入食用、药用百合新品种,辐射整个华东球根花卉产区,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国产化百合种球的推出,打破百合种球的技术壁垒和进口依赖,也直接降低了花农的种植成本,鲜花的竞争优势也提高了,这对于推动特色花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交流会上,延平区副区长陈伟感叹道。(记者 张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