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张山头红军墓群:竹林深处,矗立着1343座无字丰碑

  武夷山,灵山秀水,不仅以双世遗闻名于世,更是“革命红旗永不倒”的地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千上万革命志士在这片红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展开激烈斗争,留下50多处革命旧址和100多处战斗遗址。其中,位于洋庄乡小浆村张山头自然村的1343座无名红军墓最为特别。

闽北苏维埃政府旧址 (资料图片)
闽北苏维埃政府旧址 (资料图片)
张山头红军墓 金文莲 摄
张山头红军墓 金文莲 摄
张山头红军墓 金文莲 摄
张山头红军墓 金文莲 摄
闽北苏区纪念碑 (资料图片)
闽北苏区纪念碑 (资料图片)

  清明之际,记者来到张山头红军墓群,重温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长眠于此的红军战士的故事。

  一座永恒的军阵

  走进张山头村,静谧竹林是英雄安息处。三块青砖、一个编号、一根红飘带便是一座红军墓。没有姓名,没有番号,没有铭文,但他们在大山里铸成一座永恒的军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在闽北率先建立苏维埃政府,开展反“围剿”斗争,先后划归闽浙赣苏区和中央苏区,是闽北革命的策源地和闽北苏区首府。

  1928年上梅暴动后,张山头成为革命大后方,设立红军医院收治伤员,1931年改建为闽北红军中医院。“张山头隐蔽性好,村民擅长运用山上中草药治病,群众基础良好,而且战略地位优越,与大安、坑口呈三角之势,易守难攻。”武夷山市党史研究员张金锭说。

  随着革命的深入,闽北红军55团成立,闽北苏区建立,武夷山的革命形势日趋火热。1931年4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第一次入闽作战,在武夷山取得了11场战斗全胜的战绩。当时,方志敏曾到张山头看望伤病员。“当时我军的红色医院就设在崇安张山头,这是一座高山,周围是密密的树林,只有几十户人家,风景优美,十分安静,是个疗养的好环境。”在方志敏夫人缪敏的回忆录中,记载了闽北红军中医院的场景。

  张山头这个本不起眼的村庄,光荣地成为苏区时期重要革命根据地。从1928年10月至1935年1月25日,红军中医院存续7年多,是闽北苏区建院时间最早、存续时间最长、建制规格最高的红军医院。

  “勇敢的红军们,勇敢的红军们,你是我的哥,我是你的妹,送干菜,送香茶……”这首红军歌曲,至今在张山头村民中传唱。当年,张山头及附近村庄的百姓自发组成洗衣队、担架队为红军服务。“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送往红军中医院的伤病员多达近千人。伤员们的衣服上都是血,洗的时候把溪水都染红了。”村民杨学文说,他的奶奶曾是红军洗衣队的一员,战斗激烈时,家家户户都成了红军住院部。

  “当时国民党进行封锁‘围剿’,战事艰难,而红军医疗条件极差,缺医少药,伤员的死亡率较高,牺牲的重伤病员只能简单就近掩埋,未留姓名。”武夷山市文管所赵建平说,从1928年至1935年,在张山头的东坑头、瓦窑、墓坪、黄泥潭仔四大片区千余亩山林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红军墓葬群。

  青山处处埋忠骨,无数红军战士前赴后继,将热血泼洒在张山头的土地上。

  一段尘封的历史

  1935年1月,敌人疯狂地对闽北苏区进行“围剿”,闽北红军中医院随党政军机关一道撤离。为阻止中医院被红军复用,敌人对医院的建筑物进行了摧毁,并在1935年和1941年两次对张山头进行“清村”,张山头一度成为“无人村”。

  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山头村民才逐渐回归故土,重整家乡。一直以来,村民们对红军的情感始终未变,他们在农事活动中不敢破坏墓冢,清明祭扫、中元焚香从未间断。“红军墓群寄托了老区人民对红军、对共产党深厚的感情。”小浆村党支部书记修利兴说。

  然而,尘封80余载,这些沉睡在山林里的战士究竟是谁?来自哪里?由于缺乏文字记载,一切成谜。

  在2010年全国革命遗址普查过程中,闽北红军中医院和红军烈士墓群被武夷山市党史部门作为革命遗址上报。“当时,红军烈士墓因缺乏足够的证据未被列入全国革命遗址名录。”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罗永胜说,从2016年4月起,武夷山市组织专业人员,成立工作小组,对红军墓群进行抢救性勘察和保护。

  “通过勘察,我们发现无名红军墓冢1343座,1931年立的刻有‘红军墓’字样和五角星图案的墓碑一方,以及战壕、炮台、练兵坪等遗址和遗迹。”罗永胜介绍,经核实,墓葬人员身份为闽北红军、红十军、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战士和苏区干部、赤卫队员等。

  在省、市高度关注和推动之下,2018年9月,“张山头红军墓群”被列入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牺牲的战士许多是不到20岁的年轻人。”参与了文物保护工作全过程的赵建平十分感慨。

  如今,武夷山高度重视张山头的保护工作,红军墓的保护、红军中医院遗址基础设施的提升和完善、红军古道整修都在持续推进,此外,武夷山还编制了红军墓群保护利用规划。英雄不会被遗忘,人们也将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红色传承

  守好红色阵地 走好乡村振兴路

  清明前夕,武夷山市洋庄乡小浆村张山头正在筹备清明祭扫活动。届时,党员干部、革命后代、部队官兵、青少年学生等都将在此参加一场庄严的祭奠仪式。

  “举办祭奠仪式,是为了铭记曾经在这片热土上挥洒过的热血,让坚韧不屈的红色基因根植于新时代,长成革命精神的粗壮枝干,撰写新奋斗者们的故事。”洋庄乡党委书记张杰说,祭奠活动在武夷山市已坚持了5年,去年清明在线上开展“张山头云祭奠”活动,吸引了1.3万名青年干部参加。

  奋斗不忘来时路,首先要做好的是保护文章。今年年初,由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编制的《张山头红军墓群保护利用规划》在武夷山市各有关部门的审议下正式通过落地,为张山头红军墓群保护定好标准、画下蓝图。

  “文物资源不可再生,保护好革命遗址是对先烈最大的敬重。接下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申请文物保护相关的项目资金,进一步完善红色遗址的建设。”张杰告诉记者,他们还将通过收储保护区内竹林进行统一管理,提升绿化、美化、彩化水平等方式守好红色阵地,为子孙后代留住珍贵革命历史资源。

  除了保护好红色资源,老区苏区的发展也成为洋庄乡的头等大事。依托闽北红军中医院遗址的历史资源和优越的生态资源,“红+绿”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应运而生。去年,洋庄乡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1200万元的张山头闽北红军中医院项目,规划建设红军步道、中医院陈列馆、送军连廊、半山茅草亭、红军索桥栈道等景观节点及基础配套。同时,乡里制定了《洋庄乡红色文化小镇建设实施方案》,以大安、坑口、小浆三个村的红色经典景区为点,串联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洋庄乡红色文化小镇建设,发展红色旅游。除此之外,洋庄乡也从绿色产业上发力,今年计划以张山头村100亩荒山为基础,与企业共同建设红军中医院配套项目“红军百草园”,未来将发挥村民擅长运用中草药的优势,通过种植中草药,融入中草药识别、初加工体验等观光农业内容,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埋在这片土地之下的红军战士牺牲时都不过十七八岁,正是风华正茂时。他们代表着铁血硬汉的中国青年,播洒青春热血,更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焰,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站在新建成的张山头红军纪念墙前,望着竹林间飘动的红飘带,“85后”的张杰动情地说。

  讲述

  英雄不会被遗忘

  讲述人:金文莲(武夷山市政协副主席)

  同样是清明前,3月29日,五年前的这个日子,我仍印象深刻。

  当天,我作为洋庄乡挂点干部,陪同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前往张山头调研。当时张山头还没有修水泥路,我们几经周折抵达村里,参加了一场特殊的祭奠仪式。

  这场祭奠仪式给我的触动很深。在两根竹子间拉一条横幅,上书“缅怀先烈,祭奠英灵;红军英烈,永垂不朽”,参加的有来自省、市、县党史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当地村民、学生代表共30人。我们向在大山里长眠80多年的英烈敬献花篮、默哀后,实地考察红军墓群。一路上,当地村民向我们介绍红军在这里战斗、疗伤的历史,当走到山中一个相对平缓的坡地时,一个个矮矮的墓冢成片出现在眼前,周围的墓冢被淹没在杂草中。那一刻我深受震撼,数度落泪,革命先烈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什么他们牺牲在这里80多年无人知,连个“名分”都没有?

  回去后,我彻夜难眠。张山头上,那茂密杂草丛林中、已默默沉寂80多个年头的无名红军墓冢时常跃入我的脑海,我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因此,我运用政协职能,写下社情民意信息,上报到省里。2016年5月,武夷山成立“张山头疑似红军烈士墓群核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4个工作组,全面开展核查工作。我是副组长。从考证现场不断传来消息:墓冢的编号从100多,到200多,再到800多……最后定格在1343座。庞大的数量使人震撼,也令人揪心。

  所幸,红军墓碑在东坑头发现,墓碑上有一颗红军时期的“五角星”和“红军墓”“三一年立”七个字,成为墓群核查工作的重大突破。经专家现场实地考证后认定:张山头的这些无名墓是红军墓群。至此,被遗忘80多年的张山头无名墓冢主人的身份得到确认。随后,在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又全力开展张山头无名红军墓群的保护、申报、宣传等工作,我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了。

  记者手记

  无声的墓碑永恒的丰碑

  山路盘旋进村,映入眼帘的张山头朴素、幽僻,依稀可见当年红军中医院的样貌。正如缪敏在回忆录中所言,“风景优美,十分安静,是个疗养的好环境”。

  也许是因为身处高山之上,人迹罕至,在张山头红军墓群,你能感受到精神的洗礼。在这里,随处可见用青砖垒起的墓碑,土地之下埋葬的都是无名英雄,他们与青山融为一体,在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守护一方百姓和安宁。

  如今走进张山头自然村,这种军民鱼水情依旧延续。村中人口虽然不多,但听说我们来探访无名红军墓,村民热情地搬出自家板凳、吃食,迫不及待地要和我们讲述革命年代自家与红军的故事。正如村民杨学文所说,苏区老区的人民永远感念着共产党的好,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更懂得为真理和正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更能体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意。

  每到清明,都有学校学生、武警官兵和慕名而来的群众,自发到山上追思、悼念英灵。这是后人不忘来时路、追寻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之旅。

  历史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回望历史,我们可以重温方志敏、黄道等革命先烈的事迹,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才成就了百年大党的辉煌历史;我们也可以沉心静气,走进张山头等革命遗址,瞻仰在战火纷飞年代不能拥有姓名的革命烈士群像,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张山头的一切,足以给人带来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让信仰之火熊熊燃烧,让精神谱系绵延不绝,不断汇聚生生不息的奋进力量。(记者 郑雨萱 蒋丰蔓 蒋丰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