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平和暴动:打响福建武装斗争第一枪

  从漳州市区出发,驱车沿沈海高速复线、云平高速行驶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到达平和县长乐乡。这里是93年前打响福建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平和暴动的组织策源地。

  位于长乐乡联三村的平和暴动纪念馆,原本是罗家祠堂,又叫下书斋。历史给予了这座原本普通的宅院不凡的意义。1928年3月8日发动的平和暴动总指挥部设在这里,“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的第一幕”由此处展开。

长乐乡生态水系建成后,梅潭河沿岸风光宜人。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通讯员 林明达 摄
长乐乡生态水系建成后,梅潭河沿岸风光宜人。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通讯员 林明达 摄
平和暴动纪念馆 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通讯员 林明达 摄
平和暴动纪念馆 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通讯员 林明达 摄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平和支部把革命的中心从旧县城九峰镇转移到离县城较远的长乐乡,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9月,中共平和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长乐乡下书斋召开,会上选举朱积垒、朱思、杨文元、曾浴沂、朱赞襄、陈彩芹、罗育才等人为委员,组成中共平和县委,朱积垒任书记、朱思任副书记,县委辖5个支部、党员105名。

  10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部分南昌起义军回师入闽途经平和,向中共平和县委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讲述“八一”南昌起义的斗争经过,极大鼓舞了当地革命群众的斗志。当年冬季,在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平和县委加紧进行武装暴动的准备。

  转眼到了1928年3月7日,中共平和县临委、平和暴动委员会召开武装暴动誓师大会。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全体指战员及附近乡村农军,与前来支援暴动的广东饶平县步枪队、广东大埔农民自卫军和永定“铁血团”共千余人,齐集长乐下坪洋上墩。总指挥朱积垒作动员报告,宣布平和暴动开始。

  当晚10时,队伍分路出发了。主攻方向的西路军,共3个大队,在朱积垒、陈彩芹的带领下,摸黑翻山,蜿蜒而行。半途突然下起暴雨,且越下越大,山路越来越滑,战士们互相搀扶着,在又湿又冻的黑夜里坚定前行,终于冒雨在天亮前到达城郊埋伏点。罗育才率领的人马也按时到达紧靠城北的山垄,把县城包围起来。

  当朱积垒打响总攻的枪声后,霎时间,冲锋号、海螺号、枪声、土炮声、喊杀声、口号声等响成一片,震撼着整座县城。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势打蒙了。据《平和县志》记载:“县长方日中,在卫兵保护下向南门仓皇逃遁。朱积垒在率部追击敌人中,不幸左手和右脚中弹负伤。”

  暴动当天下午,敌人就进行了疯狂反扑。起义军虽然奋起抗击,但因土枪、鸟铳被雨淋湿大多打不响,难以继续战斗。中共平和县临委、暴动委员会为了保存农军有生力量,决定主动放弃县城,将队伍撤回长乐乡,转入平和西北山区开展长期游击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平和暴动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当时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所指出的:平和暴动是“整个中国革命潮流的一支”,“土地革命在福建开始的信号”。

  “平和暴动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我党发动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影响下爆发的,拉开‘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的第一幕’,意义十分重大。平和暴动威震八闽大地,极大地鼓舞了福建人民的革命斗志。”平和县党史和方志研究室主任林丽红说,血与火的斗争中,平和有许许多多优秀儿女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作为平和暴动总指挥的朱积垒,当时还未满23岁。1928年8月之后,朱积垒根据党的指示到永和埔边区开辟新区。在转战广东大埔的过程中,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为纪念平和暴动烈士,中共平和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66年在长乐乡联胜村庵边山修建了平和暴动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占地3.5亩,由主碑、栏杆围墙、石台阶三部分组成。主碑高10米,由花岗岩镶嵌而成。1984年,作为策源地的罗家祠堂经修缮,改建为平和暴动纪念馆。

  记者感悟

  感受红色基因的传承

  记者到访时,罗燕军和往常一样,一丝不苟地身着绿军装,腰别扩音器,为参观者义务讲解平和暴动中的英雄事迹。虽已年逾古稀,但他的神情依旧肃穆,声音依旧洪亮。

  1977年,罗燕军从部队退伍,回到长乐乡任公社文秘宣传员。从那时起,他就利用业余时间搜集、研究家乡红色史料。后来,他成为平和暴动纪念馆讲解员,退休后仍坚守岗位,乐此不疲。

  “义务讲解员的活,我要干到自己干不动的那一天!”罗燕军激情满满地说,“因为我是革命者的后代。前辈们为了建立新中国流血牺牲,我们要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90多年过去了,硝烟早已散尽,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奋勇向前的精神成为这片红色土地上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和遗产。可贵的是,这份精神遗产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从罗燕军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

  记者了解到,罗燕军的家离平和暴动纪念馆有十几里山路,但他本人并不会骑摩托车,担任讲解员的这十几年来,他是一趟趟坐着摩的往来于家和纪念馆,风雨无阻。这不禁让人想起平和暴动前革命队伍行军的那个夜晚,人们冒着暴雨急行军数小时赶到县城旁设伏,确保拂晓时发起战斗。靠着这种迎难而上的意志,福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才能在平和打响。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前来长乐乡瞻仰革命遗址的人络绎不绝。伫立纪念碑前,今人比照往昔,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长乐乡位于闽粤两省边界,过去交通不便,曾是一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据乡党委宣传委员林艺煌介绍,5年来,长乐乡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全乡原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去年,高速公路通车,助力长乐乡村振兴,“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如泉下有知,应该可以感到欣慰了”。

  “送郎去当红军,纪律要严明,放哨呐,出发呀,亲郎要小心……”傍晚时分,当地学校的孩子在罗燕军的指导下,学唱客家山歌《送郎当红军》。通过红色歌谣进校园活动,当地人身体力行,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感知,同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让下一代在红色文化中健康成长。有了这样的浸润,红色基因必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