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厦门彩虹花园:党建引领 封闭小区创建“无疫小区”

  “听党话、跟党走,抗疫情、我先上;当先锋、打头阵,来能战、战必胜。彩虹抗疫,必定有我;疫情不灭,绝不收兵!”28日下午,在厦门市湖里区彩虹花园小区旁,经报一线指挥部批准,彩虹抗疫先锋队诞生了,同时成立的还有彩虹抗疫先锋队临时党支部,40多名一线抗疫人员代表热情高涨、斗志昂扬,誓言“彩虹抗疫,必定有我;疫情不灭,绝不收兵”。

  9月21日,位于江头街道吕岭社区的彩虹花园小区7号楼(吕岭路167号)居民被确诊新冠肺炎。根据湖里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第7、9号通告,对彩虹花园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其中吕岭路167号为封控区。

彩虹抗疫先锋队成立(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彩虹抗疫先锋队成立(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在这里,一场创建“无疫小区”的战役正在打响。

  在封闭小区里创建“无疫小区”,代表着一种决心和信念。自9月21日封闭管理以来,彩虹花园小区封闭管理一线指挥部以近邻党建为引领,以疫情清零为抓手,落实落细各项封闭管理措施,朝着“无疫小区”的目标坚实迈进。

  党旗飘扬

  居民吃了“定心丸”

  “抗疫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彩虹无疫情,我们一定行!”走进彩虹花园小区抗疫指挥部办公室,彩虹抗疫先锋队的队训提醒着每个人,越是关键时期,越是不能放松警惕。

  小区封闭管理的第一天,一线指挥部就带来了两面党旗,一面插在封闭小区的出入口,另一面插在一线指挥部的大门口。两面党旗迎风飘扬,给小区居民吃了颗“定心丸”。参与一线抗疫的26名党员骨干主动亮出党员身份,党的徽章在胸前闪耀,一些穿着防护服的党员骨干还别出心裁地制作了“党员志愿者”标识佩戴胸前,既提醒自身的党员身份,又用实际行动带动其他人。

  吕岭社区“两委”成员赖文芳今年年初就从彩虹花园小区搬离,但疫情发生后,她主动申请回小区“居家隔离”,与小区党支部书记郭光辉、居民志愿者周易一起,组织居民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此外,街道机关、执法中队、派出所等各个党支部也纷纷亮出了党员先锋队的旗帜,30多党员骨干主动请战,奔赴一线,坚守在小区封闭管理第一线,在关键时候成了居民群众的主心骨。

  一名名党员率先站了出来,忙碌在物资配送一线,成为管控区内一道亮丽风景线;一本本台账,也记录着彩虹花园小区创建“无疫小区”的坚实步伐。

  封闭管理小组、物资保障小组纷纷在门口岗哨、物资转运点设置党员先锋岗,既分工协作,又比学赶超,封闭管理各项工作流程有条不紊、循序推进。小区外,100多名党员干部、工作人员轮流驻守,全力守护小区安康。吕岭社区党委书记郑理想表示,这是社区充分发挥近邻党建工作机制优势,通过党组织号召和党员引领,与居民携手共建疫情防护网。“自彩虹花园小区被封控管控以来,社区党员干部主动下沉一线,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疫情联防联控,为最终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汇聚微光成炬的力量。

  爱心满溢

  志愿服务暖人心

  “一、二,拉!”26日晚,彩虹花园小区封控居民楼下,三名志愿者做好防护措施,齐心协力地将物资通过滑轮运送上楼。此前,志愿者们靠人力将物资送上楼,效率低,对体能的消耗也不小。借助滑轮后,只需将物资捆好,3名志愿者负责拉,1名志愿者负责接收,迅速稳当地就把物资送到相应的楼层。

  值得一提的是,江头街道和吕岭社区还协调为478户居民发放爱心防疫大礼包和闽宁镇捐赠的生活物资,这些物资均由志愿者通过这样的方式送到居民手中。

  小区党支部书记郭光辉表示,小区生活状况迅速进入到紧张有序的状态,志愿者功不可没。“大家一开始都是‘隔离者’,但疫情当前,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也主动站出来,与街道、社区、小区党支部、物业一同抗击疫情,变成‘志愿者’。”

  生活垃圾分早晚时间两次收集;居民的生活用品、食品等由快递和外卖服务送到小区大门,再由志愿者分类运送到各栋楼,最后到通知各户认领;核酸检测工作按照安排也有序进行着……彩虹花园小区依据国务院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方案》和国家督导组要求,封控区坚持“居家隔离、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控区落实“居家隔离、足不出栋、服务到栋”,因此从中需要协调的事情更是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

  小区成立疫情防控志愿者微信群,每天报名的志愿者络绎不绝。因为志愿者很多都是利用自己腾出的时间为小区服务,所以排班是动态的,小区志愿者周易便主动请缨,在给学生上网课之余主动承担志愿者的排班工作,认真细致地安排七十多位志愿者上岗的岗位和班次;小区居民张金福是机场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疫情防控工作有不少的经验。他主动教大家如何穿脱防护服及开展清洁消毒工作;居民乔稚茗负责帮助小区居民整理和配送生活物资……彩虹花园的党员群众在互帮互助中架起连心桥,拧成一股绳。

  而在江头街道和吕岭社区的牵头下,小区也招募专业社工服务人员,对管控区内的高龄老人、残障人士、孕产妇、精神疾患等33名特殊人群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开设两部热线电话,24小时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健康咨询、应急求助等全方位服务。(记者 邹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