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为民祈报 政莫先焉——福州乌石山摩崖石刻记

  中新网福建新闻4月27日电 题:为民祈报 政莫先焉——福州乌石山摩崖石刻记

  作者:陈林荫 刘珍珍

  福州乌石山海拔仅86米,却雄峙三山之首,俯瞰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满山绿榕,凝黝重碧,经霜不凋,一派生机,榕根连蜷诘屈,孕蛟子螭。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乌石巍峨,大小相拥,左右互拱,地灵人杰,文风蔚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一位来自京城的监察御史李贡携带大唐一代大家李阳冰的书法真迹奔临而至,在平整如床的石壁上刻下了名扬天下的“般若台”大字,从而开启了福建摩崖石刻的文化曙光。一部记录唐后福州乃至福建军政长官和监察御史亲民、悯民、清政、廉政的文化史也由此徐徐展开。

图为乌石山上的般若台石刻。
图为乌石山上的般若台石刻。

  “般若”在梵语中意为“智慧”,如何运用智慧来治理一个地方,如何在施政中让百姓得以享受上苍的福泽,是每一个执政一方的官员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一则亲民悯民,顾及百姓的疾苦,解决其生计困难;二则为官清正廉洁,不能贪腐。从历史上看,清正廉洁与亲民悯农无不关联。没有切身体会到百姓生活艰辛、稼穑之难的官员,就不会懂得廉洁公正的重要性,一朝权力在手,就会对百姓施以苛捐杂税,从中中饱私囊,使得地方政治昏暗、秩序混乱、民不聊生;懂得洁身自好之人而不体会生民之艰,也难免自视过高,责人以苛,被后人并入酷吏之列。而乌石山尚存的诗文碑刻却使亲民廉政文化将历代为官福建、福州的官员形象凸显出来,我们可以由此探寻他们的心迹。

  公元1045年经历“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向朝野士大夫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呐喊之际,在福州执政的“北宋第一诤臣”蔡襄正行进在乌石山的“幽幽境”。回想当年福州巫术盛行,丧礼风俗败坏,便不惜矫枉过正,采取强硬措施,连续手书《福州五戒》、《教民十六事》、《戒山头斋会教》诸法条,公示于众,严惩一批放蛊的野僧恶棍,并立《太平圣惠方序碑》,提倡依名方诊视治疗疾病,组织民力修复东湖灌溉农田,丰年不断,一时百姓拥戴。今日出游见“万家市井鱼盐合,千里川原彩画明”、“晓市炊烟合,官舍今稀讼”一片清明繁荣景象,信步登上邻霄台,心中欣然,“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归时休更燃官烛,在处纱灯夹道迎”,社会治安的稳定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给蔡襄以极大慰藉。

“道山亭”三个摩崖大字
图为“道山亭”三个摩崖大字
“道山亭”三个大字下,一幅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撰写的《道山亭记》一文赫然入目。
一幅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撰写的《道山亭记》一文赫然入目。

  过了“幽幽境”,我们就看到“道山亭”三个摩崖大字,这是1068年风流太守程师孟留下的书法真品。他刚到任,面对“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潮湿气候的福州,心中涌起对前任张伯玉的感激,“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重栽木万株。试问国人行往处,不知还忆使君无”,并以之为榜样,继续疏河道、种榕树、兴办教育,同时集中财力,修建古城墙,防盗防匪,给百姓以安宁的生活。在鼓楼城门设置铜壶滴漏,用击铙方法自动报时,“风雨虽昏漏不移,正是人间吉凶时”,并入乡随俗,忧患与共,“宾客相从筵既冷,士民同出食犹寒”。“道山亭”三个大字下,一幅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撰写的《道山亭记》一文赫然入目。文中曾巩盛誉程师孟的高风亮节,并于1077年亦来福州主政,见闽地多佛寺,奸民为逃税与寺僧勾结,田产入寺,寺僧为牟利,勾结官府为其任命一寺主持,削减政府收入,曾巩明察暗访,采取多种措施,责令田产返耕,杜绝官府任命主持,截断不法僧侣投机钻营之路。同时目睹官府大量蔬菜上市,严重打压农民菜价,农民衣不蔽体、流离他乡时,愤然疾呼“太守与民争利,可乎?!”不惜牺牲个人既得利益,断然将朝廷拨给的权属职田分给农民,“欲乘长日勤春耕”,让农民安居乐业,使福州再度呈现“山海清溢,千里宴然,里闾相安,粟米丰羡”的繁荣。

摩崖《大宋福州社坛铭》矗立在眼前。
摩崖《大宋福州社坛铭》矗立在眼前。

  当我们绕过道山真境来到邻霄台下西侧,两幅巨大的摩崖《大宋福州社坛铭》矗立在眼前,讲述着公元1090年柯述治下,社会安定,百姓丰足,只是教化不足,蛮风尚存,发出振聋的执政宣言“为民祈报,政莫先焉”,便以神道设教,主持修复并扩大福州社稷坛,作铭曰:“维社稷,作稼穑。风雨雷,赞生殖。协时日,祭有秩。后之人,敬勿斁”,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惧怕、崇拜乃至期望的心理,制定相关制度,让百姓安于现状,不作非分企图,维护政权的稳定,同时创建福州贡院,向朝廷输送大量人才,仿佛苍天垂意福州,这些文化巨人分别执政福州,以其自身高贵的文化品格和清廉人格魅力,把福州治理的井然有序,推动了福州教育的发展。

图为乌石山上尚存的诗文碑刻。
图为乌石山上尚存的诗文碑刻。

  公元1250年,赵氏后裔赵希瀞为官福州,浚疏河道,修建河堤。秋旱,粮食歉收,百姓饥寒,希瀞上疏得使二十万京粟运抵,以解全城百姓之危。而后储存大量粮食,以备饥荒之需,终于出现“太守宴而众宾欢”的场面。1266年,赵希忄弋 来拜道山,宗藩主人说:“官无崇庳,各有职业”,赵希忄弋 率先明志“能无愧明德,为天下重”,并甘愿签名用来“观厥后”,开民间对官员考核之先河。

图为乌石山上诗文碑刻的拓图。
图为乌石山上诗文碑刻的拓图。

  崖山一役又经历百年凌欺蹂躏之后,明朝加强权力专制力度,仍不乏像黎鹏举、南居益等为民守土、清廉之士,更有“铮铮铁骨显风骨”、“一片冰心藏清廉”的龙国禄,因“不善媚故”被调离,海澄百姓“攀辕卧辙数百里”送抵乌石山,发出由衷的感慨“半壁清虚证果因,白云深锁自无尘,尤怜聚散孤峰外,鹤影黄花处处新”。还有一波担任监察使命的林廷玉、薛梦雷、林文秩、李元阳、樊献科等也在乌石山留下表明心迹的文字。

图为清朝李拔题写的“望耕台”三字。
图为清朝李拔题写的“望耕台”三字。

  过了清尘岩,就见到清朝李拔题写的“望耕台”三字,旁边是李拔的“为念民劳登此台,公馀坐啸且徘徊。平畴万亩青如许,尽载沾涂血汗来”诗文,这不是与当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传承吗?李拔不仅心念农民,更身体力行,参加耕作,又拒贿肃贪,常曰:“酷吏不可为,姑息亦养奸”,苟不勤,恶能治,苟不俭,恶不廉。习近平总书记赞曰“榕为大木,犹阴十亩”。

  值得一提的还有生于斯长于斯却长期宦海奔波的龚易图,一度回闽,恰值洪水淹城,龚易图倡捐万金,协助疏浚河渠,以泄水患,还在乌石山上的双骖园故地提出为人的境界“其书可读,其人无所长而能不凝滞于物。醉与醒,清与浊,乐其同,忘吾独”。

图为乌石山上尚存的诗文碑刻。
图为乌石山上尚存的诗文碑刻。

  举世闻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更是乌石山的骄傲,其一生清白,外抗强敌、焚烧鸦片,内肃奸贼,浚疏西湖,造福一方,为国人敬仰。当时英国传教士售卖其精神鸦片,强占乌石山神光寺和积翠寺,面对“冰炭异室、奸邪充塞、招呼烟毒、害我邦国”下的“黎元愁苦、国多盗贼”的情况,正在福州的林则徐与本地士绅联名向巡抚徐健畲劝告,“问省绅民,国能同心协力,与地方武装一气相承,不稍退缩,则众志成城,不但现在之来人,驱逐甚易,即有比此重大之事,当亦无求不得,尚何顾虑”,在林则徐的抗争下,终于赶走了传教士,让乌石山重回百姓手中。习近平总书记盛赞,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乌石山,这座承载着千年亲民悯农、清政廉洁文化的历史之山,始终回响着“为民祈报,政莫先焉”、“太守与民争利,可乎?!”、“官无崇庳,各有职业,能无愧明德”的传唱。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在凝练这些古代巨匠大师们的思想精髓上提出坚持“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的为官之道,就在乌石山麓明确提出了“你要想当官,就不要想发财,你要想发财,就不要想当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我们更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开新篇,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