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泉州台商投资区:做在“细微”处,点燃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新引擎”

  今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持续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迅速贯彻落实全省深化拓展“三争”行动部署,开展“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以“队伍建设展新颜,依法行政树新标”为目标任务,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通过建机制、强管理、优服务,带动综合执法“硬件+软件”的升级迭代,全面推进综合执法“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为人民群众营造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人居环境。

  一、做实“微制度”,激活改革创新“硬支撑”

  一是健全“一套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执法文书格式和执法流程图,制定集体讨论工作规定、投诉举报接待等制度,确保执法职责明晰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行为规范化。今年来,共规范标准化文书模板260份,上线法规条款1783条。二是联通“一张网络”。实行“1+4+X”执法模式,由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牵头,动态衔接4支乡镇综合执法队,统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力量,通过常驻、轮驻或随驻的方式“一体化”办公,做到“乡镇吹哨、部门报到”联勤工作模式,形成“隐患联排、问题联治、服务联办”的治理格局,实现由“单兵作战”转向“合力战斗”。今年来,共开展联合执法88次。三是实现“多维联动”。针对八大执法监管领域案件的多发态势,与公安、法院、检察院针,通过建立常态化联动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商、工作建议等方式,在行刑衔接、检查监督、案件调查等方面加强协作配合,不断增强工作合力,全力打造综合执法领域上的“综合执法+司法行政”的“台商模式”。今年来,共移交公安机关1起,办理刑事案件1宗,移送部门14宗。

  二、做强“微阵地”,汇聚综合执法“大能量”

  一是执法队伍再提质。抓实多元化培训,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创建在线“学法课堂”、开展现场“手把手”实景教学等,打造“业务多面手”。通过“导师制”教学开展针对性学习,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今年来,开展业务培训6场,培训人员396人次。二是执法方式再优化。要深入推行说理式执法,引导执法人员认真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理由,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向当事人说明执法的事理、法理和情理,减少行政争议,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今年来,共开出3张违法行为告知承诺书、17份接受调查通知书和18份责令整改通知书。三是执法效率再提升。推进执法平台与社会治理平台联动贯通,打造标准化综合执法中心,整合行政执法、综合指挥、矛盾纠纷、便民服务整体入驻乡镇社会治理中心集中办公,实现执法主体从“多个部门”向“一个中心”迭代,打造各具乡镇特色、符合实际的行政执法示范点。

  三、做优“微服务”,提升为民初心“软实力”

  一是主动服务更“近”。围绕企业监管中的危化、违建和环保等检查场景,划分成“通用检查、专业检查、联合检查”三级清单,迭代形成通用事项授权查、专业事项深入查、跨领域事项联合查的“综合查一次”模式,有效将问题化解在前端,持续打造更具活力的营商环境区。今年来,围绕安全生产、燃气、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综合查一次”行动88场次,入企检查次数大幅下降。二是投诉处置更“快”。依托城市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智信通”平台与24小时举报热线相结合方式,实行“1名带班领导+1名值班组长+2名值班员”值班制,做到“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处置”,实现“一个平台抓治理、一条热线解难题”。今年来,及时处置案件92件、办结率100%,处理群众投诉件92起。三是执法质量更“优”。落实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适用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积极探索包容审核执法监督方式,根据包容免罚清单,对当事人违法行为依法免于处罚的,采取签订承诺书等方式、教育、引导、督促其自觉地守法。今年来,开出适用首违、轻微免罚案件3起。

  四、做细“微管理”,推动监督护航“高质效”

  一是向“内”自省,加强案件评查。持续深化开展案件评查工作,通过常规评查、交叉互评、专项评查、分析研讨等措施,定期召开案件质量通报会,既查清问题,又开“药方”,逐项对账销号并督促整改到位,做到“清单式”反馈、“闭环式”管理,稳步推动案件查办“质”和“效”双提升。今年来,开展案件评查1次,处理案件100起,在工贸、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燃气方面公布典型案例12起。二是向“外”探寻,创新外部监督。建立行政执法特邀监督员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作用。根据工作需要,可邀请法律顾问、人大代表、政风行风廉政监督员、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等参加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活动。三是向“上”借力,严格责任追究。推动执法监督与法治督察、行政复议、纪检监察监督协作配合,强化结果运用,积极查找各类执法领域突出问题,对责任不落实、履职不到位、执法不廉、监管不力、执法程序不规范的,给予严肃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