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芝山红楼”找寻记

  一阵细雨过后,坐落在漳州市芝山大院的一座砖红色的建筑显得格外静谧。这就是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亦称“芝山红楼”。89年前,芝山红楼里的故事给中国革命留下光辉的一页,给漳州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89年后,“芝山红楼”所孕育的革命精神早已开花结果,散发着新时代的光芒。

 这是一张摄于上世纪20年代的旧照。沿芝山南麓望去,寻源中学的楼舍隐约可见。 (资料照片)
这是一张摄于上世纪20年代的旧照。沿芝山南麓望去,寻源中学的楼舍隐约可见。 (资料照片)

  “1932年4月,毛主席率领红军东路军从长汀出发,挥师东进,占领龙岩,浴战天宝,一举攻克漳州。而红军东路军进驻漳州时,总部设在龙溪中学干之楼(今漳州一中新华楼),毛主席则住在寻源中学校长楼(即芝山红楼)里……”近日,讲解员谢颖红一如往常,对前来参观学习红军攻克漳州事迹的人员进行解说。虽然解说词已稔熟在心,但对谢颖红而言,每次解说都是新的温习。“希望解说能让更多人了解芝山红楼里的那段革命岁月,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芝山红楼外景
芝山红楼外景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前,关于芝山红楼的这段革命岁月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文字记录。新中国成立后,“红楼”的找寻与认定也成了闽南党史研究的重头戏。这其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史海钩沉

  红楼旧址初见端倪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闽南人民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1955年,龙溪地区革命史料办公室成立,找寻当年红军进漳旧址,收集漳州革命史料,便成为成立伊始的主要任务。由于当年亲身经历红军进漳并晓得来龙去脉的本土革命先贤都已壮烈牺牲,而诸如罗明、邓子恢等人又远在他方,给寻找、确认“红楼”旧址带来种种不便。

  1956年4月29日,在龙溪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陈文平的安排下,龙溪地区革命史料办公室沈铁生、陈方、吴潮水、詹国充在地委委员、监察处长黎炳光带队下,怀揣着福建省委办公厅介绍信,前往广州调查闽南地方党史。此行主访曾于1932年至1940年在闽南从事革命并担任要职的何浚。

  到达广州后,王德、罗明、曾志、陶铸等人欣然接见了黎炳光等人,并就自己当年在闽南从事革命斗争作了回顾。罗明确切地肯定当年毛主席就住在一所教会学校的校长楼。“红楼”由此初露端倪。

  一波三折

  旧址确认好事多磨

  回到漳州后,黎炳光等人向地委领导汇报了采访成果,特别是罗明提供的寻找毛主席率领红军进漳时居住地的线索——教会学校的校长楼,地委相当重视,立即指示革命史料办公室多方努力,作进一步详细调查,早日确认革命旧址。

  寻源中学很快进入搜找的视野里。寻源中学,前身为寻源学校,是由基督教美国归正教公会与英国长老会于1881年联合在鼓浪屿创办。1925年,寻源中学从鼓浪屿迁到漳州,新址就设在市区西北角的芝山。新中国成立后,寻源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9月改办农业技术学校。追溯至当时,寻源中学已在漳州办校近三十个春秋。三十年沧海桑田,在茫茫人海里找个熟悉当年进漳情况的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革命史料办公室工作人员寻找到当年的一名教务员。这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退休,须发已白,但头脑清晰,谈锋尚健,讲起当年红军进漳时钩沉稽往,历历在目……

  然而,当革命史料办公室的同志满怀信心地同校方交涉,在谈及原校长楼即为红军进漳毛泽东居住旧址时,校方却一口否认,认为此说凭空生造,并无事实可以佐证。碰了壁的革命史料办公室的同志只好偃旗息鼓,暂时将此事搁置,以求多方证明再来交涉。

  群策群力

  “红楼”丰碑终放光芒

  1956年11月,龙岩闽西烈士纪念碑建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接受龙岩邀请,参加纪念碑揭幕仪式,并到漳州等地巡视检查农村合作化工作进展情况。龙溪地委书记洪椰子、行署专员陈文平向邓子恢汇报工作之余,要求安排革命史料办公室同志前往访问,并获邓子恢同意。

  此时的漳州,已层林尽染,寒气逼人,但地委交际处(现漳州宾馆)却洋溢着浓浓暖意。邓子恢就红军进漳前后闽南地方党组织和工农武装活动情况作了回顾,特别是毛主席对闽南革命的重要指示,这位在龙江大地革命过的历史见证人讲得一清二楚。在谈话过程中,邓子恢肯定革命史料办公室初步确定的农校小洋楼就是当年毛主席居住过的教会校长楼,并指出不仅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罗明、蔡协民、曾志也住过。

  同年12月7日,邓子恢百忙之中应邀向龙溪地直党员干部作报告,主讲红军进漳前后闽南地方党组织和武装队伍的革命活动。

  “第二天,蔡协民同志和我一道化装进城,一直进到张贞司令部,还没见到一个红军,街上没见到一张标语,老百姓满街乱搬敌人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问人家:‘看到红军吗?’都说:‘什么红军?无!’我们走到芝山外国人办的教堂那里,才碰到红军队伍。一打听,原来毛主席已住下了。东路军司令部也设在那里。东路军政委聂荣臻同志,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同志都来了。我当时看见了毛主席,他要我回中央苏维埃政府任财政部长,并告诉我红军只在漳州住个把月,要我们快点准备。我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不久就去漳浦……”往事历历在目,邓子恢侃侃而谈。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罗明给龙溪地委回函,详细回顾当年毛主席率领红军进漳时居住地和小洋楼入住人员分布情况。几番书信往来,勾画出当年毛主席居漳时的状况。

  在地委的要求下,农校终于腾出那座小洋楼,并主动帮助革命史料办公室清理卫生、布置展馆。

  本着恢复历史原貌的原则,革命史料办公室经过多方考证,初步确定当年毛主席、警卫员等人居住分布与状况。在征集革命历史文物资料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像当年支持红军进漳闹革命那样火一般响应号召。其中,汽车工人许留金,捐献了一台当年红军表彰自己积极运送物资的留声机。

  众人拾柴火焰高。1957年5月,毛主席居住过的“芝山红楼”改建为“闽南革命纪念馆”。1971年改名为“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

  如今,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中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国家三级博物馆、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走进纪念馆,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物件……无言地讲述着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目前,纪念馆基本陈列采用旧址复原加专题陈列的组合陈列方式,基本陈列有“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专题陈列”,设有序厅、战前形势、红军攻克漳州经过、驻漳工作、继承与发扬五个展室,运用图片、文物文献资料以及视频播放、电动图表、互动查询等展示手段,详实介绍红军进漳前后历史背景、事件进程、深远影响。当年毛主席的卧室和工作室仍保持原样。